1978年12月28日,校报头版头条报道了全校上下学习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的消息,而3版则刊登了一条学生洗脸冷水都没办法保证的消息。当这期特刊付梓时,时间正好是2008年12月28日,30年过去了,一切都已改变。
30年激荡,对于刚刚度过110周年华诞的
华中农业大学来说,历史正翻开新的一页。
这一年让人如此印象深刻,我们的情绪随国家的悲喜而起伏,有痛彻心扉的泪水,亦有酣畅淋漓的狂欢,有醍醐灌顶的感动,亦有掩卷长叹的反思。这一年让华中农大人倍感荣耀,110周年校庆活动凝聚了人气,提振了百年学府的文化自信;第十一届国际柑橘大会举办,继续着与世界对话的姿态;十年磨一剑,绿色超级稻的战略构想下一大批成果井喷而出;抗击冰雪灾害之时,专家一脚雪泥的千里奔波;还有可爱的志愿者,用他们的微笑递给社会一张鲜亮的校园名片。
这些荣耀发生在2008年,却属于30年来生活在南湖之畔的所有人。
从1978年认真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开始,时年67岁的杨新美教授来到随州三里岗,走遍了2600多亩山场,教农民种香菇,从此,三里岗出现了“村村办菇厂、家家种香菇”的局面。就在杨老先生和他的学生们在基层忙碌的同时,学校其他团队也同样在农村忙碌。这种办学模式积淀下来,今天被概括为“围绕一个领军人才,带领一个创新团队,支撑一个优势学科,带动一个富民产业”,这个模式产生了一批标志性成果。
坚持改革“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对学校而言,更需要坚定找准的办学模式。30年的积累已让
华中农业大学告别了匮乏。然而,在当前极其复杂的形势之下,机遇稍纵即逝。不妨把时间维度拉开,那么,今天所有的荣耀,只是完成了向建设一所有特色、有个性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跨越的准备动作。。
30年弹指一挥间,当你翻过这期特刊时,历史已经翻过厚重的一页。一切都在改变,新的一页的书写者不是别人,而正是你。
责任编辑:范敬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