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手机客户端
首页 > 新闻 > 狮山时评 > 正文

一场报告透射出的科普情怀

前日,我校 张启发院士作客狮子山讲坛,为广大师生作了一场“转基因与我们的生活”的专题报告,现场反映热烈,受到在汉媒体记者追捧。在我看来,这一场再普通不过的报告会,透射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科普情怀。
请问,转基因水稻为什么虫不能吃,而人能吃?中国的转基因审批程序是否严格,转基因品种是否安全?从生产应用到商业化种植,需要几年走上餐桌?媒体记者的职业敏感,代表普通民众发出疑问,实际上也代表了他们个人的担心。虫与人吃的部位不同,一个是稻谷,一个是茎和叶,水稻本身即有抗虫基因;世界各国政府均有相当严格的转基因分阶段审核,从实验室研究、中间试验、环境释放、生产性试验和生物安全证书发放,严格把关,层层审批,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不安全数据出现,转基因农作物在全球大面积种植已有14年之久;我们的团队已经奋斗盼望了10余年,如果一切顺利,预计5年之内转基因稻米能走上市民餐桌…… 张启发院士的回答,娓娓道来,又掷地有声。湖北日报记者韩晓琳听完报告说,“张院士讲的很生动,以前对转基因技术还多少有些不明白,但这场报告让我听懂了。”
其实,在场千余名师生中,大多数是非农专业, 张启发为此作了准备。语言更平实,更简练,讲述中大量运用图表和数据对比,“连续3年使用约6吨转基因稻米喂养小白鼠,从多个角度验证安全性”,“倘若换算成人的受试剂量,相当于一个成人吃657年!”严谨形象的数据最有说服力,报告会结束,观众还在计算着6吨稻米的体积和657年的长度,媒体则纷纷以“转基因稻米5年走上餐桌”、“6吨转基因稻米喂小白鼠验证安全性”等为各级标题,对报告会进行了正面报道和积极肯定。科学时报的记者鲁伟在对我校相关负责人的采访后说,“华中农大充分尽到了面向市民,推广科普的责任与使命”。
实际上,面对转基因水稻的科普与推广,水稻研究团队早已开始。早在提出“绿色超级稻”的战略构想之前,科普工作已经开展;2001年, 张启发走进中南海,为国务院领导人讲解转基因知识与国家发展战略;2008年在获得湖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时, 张启发明确表达了打造绿色超级稻,建设中国“孟山都”梦想;2009年年末,武汉市常务副市长袁善腊给 张启发院士庆祝生日,张院士呼吁,希望市领导在转基因水稻产业化与科普推广方面继续给予有力支持。近日,经奔走呼吁的“国家农业生命科学与技术科普基地”即将获批。“少打农药,少施化肥,节水抗旱,优质高产”,这是水稻研究团队对绿色超级稻理念的概括,整齐压韵的表述非常适合传播普及。
大凡顶尖科学家无不重视科普,视公众科学知识的普及为不二使命。许多知名科学家终身致力于大众科普,编撰了一批高水准的普及读物,为推动国民科学知识与科学精神的提升作出了巨大贡献。
由此,我想到了报告会第2天农民日报头版刊发的一篇文章《一个农业大学的“本分”》。诚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均是大学的职能,其实,送科技下乡,让科普知识入脑入心,同样也是农业大学的本分。从章文才、陈华癸、杨新美等老一辈学人,再到傅廷栋、邓秀新、陈焕春等,无不在诠释并践行这这一“本分”。而目前如火如荼的“111”计划和“双百”计划,则是农业大学使命的深入体现。
于我,从这一场大受欢迎的学术报告之中,看到了一位科学家的责任与情怀。
  • 微笑
    微笑
  • 流汗
    流汗
  • 难过
    难过
  • 羡慕
    羡慕
  • 愤怒
    愤怒
  • 流泪
    流泪
责任编辑:陈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