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手机客户端
首页 > 新闻 > 狮山时评 > 正文

最有前景发明为何“前景黯淡”?

华中农业大学理学院郑新生教授研究的“虾壳催化剂”自从去年被美国化学学会评为2010年十大最具前景的发明之后,受到各大媒体广泛关注,仅英文报道就有8万多条。郑教授的“虾壳催化剂”是以虾壳为原料,合成生产生物柴油催化剂的一项技术,相比传统工艺,这种新型催化剂污染低,效率高,可长期使用,对于推动生物柴油发展意义重大。可是这样有前景的发明在产业化的道路上并非一帆风顺,从公布研究成果到现在,“虾壳催化剂”的产业化进程也无明显进展,有媒体这样呼吁:“不要让这项2010年最具前景的发明“烂”在实验室里。”不光是“虾壳催化剂“面临如此尴尬,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目前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大约在25%左右,与发达国家的80%相去甚远,而其中真正实现产业化的更是不足5%,剩下的75%,不是躺在实验室里睡大觉,就是锁在保险柜里。我们不禁要问为何全球十大富有前景的科研项目竟然会面临“烂”在实验室里的危险?科研成果的转化为为何步履为艰?优秀的科研成果怎么就无法快速产业化,创造经济价值?

众所周知,企业家或者说企业应该成为创新的主体,即将技术和市场有机地衔接起来,从而创造经济不断发展的动力。但是,要促进科技成果向产业化的转化必须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技术具有领先性,而是技术具有经济上的可行性和盈利的可能性。事实上,我国诸多“待字闺中”的科技成果,本身技术上的领先性是不存在问题的,那么,问题就出在经济上的可行性和盈利的可能性这上面了。

如果仅仅把科技成果的转化看成直接从实验室搬往生产厂房,那我们就大错特错了。殊不知,一项科技成果要真正从实验室走向百姓生活,还需要经过技术试验、技术适应、技术一体化、技术传播、技术扩散与采纳等一系列过程。就像我们都知道的一项药品最终用于临床是建立在动物试验、临床试验等一系列的试验基础上的一样。而这一系列活动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就拿“虾壳催化剂”来说,目前的中间试验阶段要解决的是催化剂寿命,分子机理等更为现实的问题,而它的保守资金也需要60万。而除去投资千万元建厂,建生产线外,后期的科研还需上百万的资金。那么谁来买单呢?政府吗?笔者不敢苟同,这并不是说政府投资不重要,但政府的作用不仅仅在于出资。如果由企业买单呢?事实上,欧美发达国家的大公司多采用这种方式,正是因为技术在经济可行性和盈利性的上存在不确定因素,企业创新存在着前期投资无法回收的风险。

过去我们的企业走的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力密集型道路,即使是那些生产高科技产品的企业核心技术也严重依赖进口,对技术等、靠、要思想严重,国内技术成果要么“养在深闺人未识”,要么“燕窝卖了白菜价”,国内技术市场始终没有发展起来。但是面对着劳动力价格的上涨,国外在技术转让中的压榨等诸多问题,那种花点钱买国外的技术迅速投入生产赚快钱的行情越来越式微了,中国企业迫切需要自己的技术支持。那么怎样降低企业将新技术产业化过程中所产生的风险呢?这是国内科技成果转化是否顺利的关键。

近年来,我国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已经有了重大进步,但是保护不是锁在保险柜,而要以更好的转化知识产权为最终目的,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的市场转化机制,鼓励企业积极应用新技术,应该成为政府在知识产权工作方面的当务之急。积极引导校企合作,发展技术中介,加强财政金融对产学研合作的支持,对创新型企业提供支持性贷款,降低企业创新风险,完善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利益分配机制等等都是我们需要去探索的。

日本早在1961年就设立了专门负责科技成果转化的机构,美国建立了小企业发展中心,中小企业信息中心以及多建立在大学的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并通过小型企业创新研究项目为小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问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笔者相信随着我国知识产权机制进一步完善,技术市场的逐渐形成,会有更多的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进入百姓家。


  • 微笑
    微笑
  • 流汗
    流汗
  • 难过
    难过
  • 羡慕
    羡慕
  • 愤怒
    愤怒
  • 流泪
    流泪
责任编辑:赵剑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