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广州亚运会在东道主的辉煌战绩中迎来闭幕日,其成功举办给全社会带来了北京奥运会之后的又一次体育教育的洗礼。此前,西安交大校长郑南宁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专访时也曾表示,体育精神对年轻人的心智成长和行为养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详见2010年11月5日《中国青年报》第3版综合新闻《一流大学建设呼唤体育精神——访西安交大校长郑南宁》)
郑南宁看来,大学的社会责任是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学校的体育教育非常重要,要培养一个有创造力的青年群体,就一定要下功夫培养他们的体育精神。“体育精神是一种不畏艰难、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是一种严谨的生活态度。通过体育教育,我们能培养学生按照规范、规则来做事的意识。”
诚然,开展体育活动、感知体育精神能促进学生形成积极严谨的人生态度,有利于学生充满创造力地接纳生活,而学生的创造力对于创新型人才培养至关重要。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在其《创造宣言》中称: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真善美的活人是我们的神,是我们的石像,是我们的爱人。但现实中,一边是传统教育呼喊着要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另一边却是对偏于个人发展的德育、智育、美育有着积极作用的体育总在坐着“冷板凳”。
故此,大学作为负有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的高等教育学府,体育精神传播、体育文化繁荣更应在其育人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
其一在于营造良好体育文化氛围。体育不只是在课堂上,也在课堂外;不只是在比赛中,也在比赛后。和谐的体育文化氛围体现在学习与交流、竞技与友谊,始终以昂扬奋进的态度参与体育、享受体育。学校体育事业要做大做好,竞技性之外应强化参与性和趣味性。当然,体育文化氛围的营造离不开体育活动的开展,体育活动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完善和社团组织的繁荣。
其二在于创新体育开展形式。创新是事物永葆生机的源泉,学校体育事业也不例外。体育开展形式创新不能满足于课堂体育教学,也要想学生之所想,需学生之所需,努力拓展课外体育活动模式,促进同学们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用心感知体育精神。秉着“阳光体育,全民健身”的理念,风筝、秧歌、围棋、武术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何能在校园中获得生存土壤并健康成长无疑也是一个话题。
而这些都离不开制度上的保障,能促进体育文化繁荣的制度保障。
事实上,不难看到学校在繁荣校园体育文化方面已经做出了不少努力,也取得了相应的成绩。譬如说,2007年启幕的校园阳光体育运动的良性开展,2009年校运会舞龙项目的引入,今年第49届田径运动会500人的传统秧歌扇表演,新成立的户外素质拓展协会等。
成绩之外值得思考的是,如何使体育课堂教学和体育课外活动好的方面常态化、制度化,真正使其成为体育精神发扬和体育文化传播的载体,从而有效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顺利成才。也如郑南宁所说,“我们跟体育学院不一样,体育学院注重竞技性,我们要融入群众性,真正把体育文化融入到大学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之中。”
也许,这涉及的不是一个职能部门,但为的是同一个目的——育人。
陶行知说: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教育者也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如今,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也将告一段落,但不论是校运会,或是下一阶段的阳光体育运动,都只能是学校体育精神传播、体育文化繁荣、体育事业发展的一个路标,指向的永远是育人成才的下一站。
责任编辑:李源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