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27日晚7点,武汉大学历史学院世界史教研室副主任、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理事潘迎春教授做客华中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达人讲坛,讲授美国的崛起与其两百年的沧桑巨变,探寻民主、独立、自由的精髓,探讨厚重历史下“当代美国人的价值观”。
潘迎春教授以“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大国,是否具有大国心态?在面对经济文化的挑战时,我们准备好了吗?”发问,着重探讨美国“个人主义、自由平等、求实创新”的国民价值观。
在美国人的价值观中,潘教授认为其核心价值是“个人主义”,并认为“它是一把开启美国社会文化大门的钥匙”。在她看来,美国的个人主义价值观脱胎于欧洲文化,并可追溯至14、15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Renaissance)。文艺复兴运动强调个性与人性,其指导思想“人文主义”构成近代西方文化的基础。其中,早期“三杰”之一的彼得拉克曾说“我只要凡间的幸福,我不要上帝”,由此可见当时对人性的追求。潘教授还指出,18世纪的启蒙运动(Enlightenment)中英国约翰·洛克的“天赋人权”思想与法国平民思想家卢梭“主权在民”、“社会契约”思想为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提供指导思想,为美国立国奠定了思想基础。同时,潘教授认为,美国西进运动和西部开发过程中,早期拓荒者自食其力的活动强化了美国人对个人主义的重视。
潘教授还根据自身认识并结合自身经历,总结出个人主义的五个方面:珍视生命,个性自由,自力更生,尊重隐私与诚实守信。在珍视生命方面,美国人重视对儿童的教育,如拨打“911”紧急电话等。“美国计算机巨子”比尔·盖茨的事例体现了个性自由观。并且,美国人非常重视自力更生与个人隐私权,并配之以完善的社会保障与福利体系。诚实守信不仅体现在个人生活中,并且体现在政治生活中,尼克松”水门事件”彰显美国人对诚实的重视。除此以外,潘教授结合社会现实,将中美进行对比,深入浅出,栩栩如生。
潘教授指出,美国人“自由平等”的价值观体现在其《宪法》中:“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人生而平等)”。美国人的自由体现在很多方面:政治方面投票的自由、生活中选择职业以及居住地的自由、宗教信仰的自由、恋爱婚姻自由和生育自由。但是,在实际生活中,美国没有绝对的自由,自由是相对的,在保障全民自由的同时,就要限制个人的自由。美国人的平等包括平等的政治权利、受教育的机会,信仰宗教的平等,并且法律保障人民的平等权利。但法律上的平等与现实上的平等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在美国,潘教授说“自由与平等是美国人追求的目标,但理想中的价值观与社会现实之间往往存在着差距。现实生活中的平等是不存在的,只要有平等的权利与机会,可以通过个人的努力来改变自己的命运。”除此之外,美国人在其生活得很多方面体现了他们对个人主义英雄的崇拜,对“美国梦”的追求。
“求实创新”也是美国人价值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潘教授认为,美国是一个讲求实际的国家,这与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种价值观来源于在艰苦环境下产生的为追求成为“上帝的选民”而形成的勤劳、节俭、禁欲的新教精神。它与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社会现实相适应。美国人的“求实创新”精神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并得到了世人的普遍公认。在以原子能的开发利用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美国同样独领风骚。同时,美国在信息技术与航空航天技术领域也名列世界前茅。这些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美国国民求实创新的精神。潘教授指出,对于美国来说,创新是美国文化的灵魂,是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在讲授过程中,潘教授结合侃侃而谈,她追本溯源,结合自身经历,中西对比,详细分析美国人“个人主义、自由平等、求实创新”的国民价值观,为在场的同学展现了一幅生动的美国生活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