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手机客户端
首页 > 新闻 > 狮山时评 > 正文

【言论】大学的丛林满布坚果

——从林语堂的“猴子论”谈大学生的成长环境

学校日前召开的教师教书育人研讨会再次引发了大家对大学生成长环境的关注。一粒种子要长成参天大树,有2个关键因素:具备良好的潜质和具有合适的生长环境。如果把刚入校的大学生比喻成一粒种子,我们相信其潜质一定是不错的,但将来能否成为社会栋梁,看来与学校提供的成长环境有很大关系。
中国当代著名学者林玉堂先生在回忆哈佛大学的求学经历时,通过一段很有意思的“猴子论”描述了自己心中理想的大学生活。他说:“我一向认为大学应当像一个丛林,猴子应当在里头自由活动,在各种树上随便找各种坚果,由枝干间自由摆动跳跃。凭他的本性,他就知道哪种坚果好吃,哪些坚果能够吃。我当时就是在享受各式各样的果子的盛宴。”在我看来,这段话对于我们高等教育工作者探索给学生怎样的成长环境,具有启示意义。
首先,一个好的大学应该创造条件努力为学生制造各种各样的“坚果”,即丰富多样的、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坚果”——学习资源,这是基础。有了这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学生们就有充分的、能够自主选择的学习机会,而不至于因难以“觅食”而“挨饿”或因“品种单一”而“营养不良”。在这方面我校是做了大量尝试的,如不断开发新的课程,组织专家报告,提高图书馆馆藏资源量,提供第二专业或第二校园经历,组织社会实践等;但是由于受条件的限制等原因,离培养既全面发展又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努力空间。
其次,一个好的大学应该培养学生学会自主选择“坚果”的能力,即能够独立自主的寻找、甄别和利用学习资源的“坚果”,这是关键。实践证明,凡是这方面做的好的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就强,学习的效率就高,更会融会贯通。遗憾的是我们还有很多学生不太注重培养自主“觅食”的意识和能力;有些老师也不太注意学生是否真的喜欢,把“坚果”一股脑儿的直接塞给学生。其结果是,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和理性批判的能力。其中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学生不愿提问题,不敢提问题,提不出好问题。这里面既有学生自身知识积累量有限的原因,更有对教师和书本权威的习惯性敬畏,以及长期接受灌输式的知识性教育而缺乏相应的思维训练所致。
另外,一个好的大学还应该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能够自由活动的“树林”,即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乐趣和激情,这是重要条件。哲学家认为,人们需要保持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和必要的敏感,就像一个来到人世间不久的孩子。当我们认为周围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时候,我们的思想和心灵就会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所禁锢,从而失去革新的灵性与动力。如果让学生生活在一个受条条框框限制过多或功利性目标过强的环境,就违反了创新人才成长的规律,学生就会过分压抑,就会缺乏个性,就会失去好奇心和探索的激情。所以,学校应该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给学生提供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创造一种包容的文化氛围,使学生在时间、空间和心灵上获得必要的自由。
华中农业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国家队,在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引领社会文明进步上肩负着重要责任。要培养出“有思想、有个性、有活力、有大作为”的人才,有必要从林语堂先生对理想大学生活的描述中找到启示,从人才培养的条件、观念、制度等方面进行不断的突破。
  • 微笑
    微笑
  • 流汗
    流汗
  • 难过
    难过
  • 羡慕
    羡慕
  • 愤怒
    愤怒
  • 流泪
    流泪
责任编辑:晓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