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晚上7点,电视机里都会准时响起“新闻联播”23年不变的片头曲,那是许多家庭的“饭点”。“新闻联播”不仅是央视的一个栏目,也是人们捕捉和品读中国政策走向的一个窗口,几十年如一日积淀和保持的风格,更让它成为中国的一个表情符号。
人们注意到,两个“新面孔”除了沿袭“新闻联播”字正腔圆的播报方式,还多了些微笑和感叹词,让新闻播报变得生动亲切。细心的观众还会注意到,在推出新人的同时,“新闻联播”还更换了新角标,字幕也有了变化,更符合现代人的收视习惯。据中央电视台介绍,明年1月“新闻联播”还将继续改版,在节目片头、演播室等主要包装形态上作出调整,将有更加炫目的摄影棚,开播画面也会增加3D立体效果,各种新的报道形式也将引入“新闻联播”。
“新闻联播”的变化,是个信号,更是种导向:主流媒体更“亲民”、更注重遵循新闻规律,主动拉近与受众的距离,从“拿着架子”做宣传,变为“俯下身子”说家常话;从生硬的“灌输”,变为以人为本的“渗透”;让受众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接受……
其实,从收视率上看,“新闻联播”一直遥遥领先,甚至已经成了许多中国人生活的一部分,无可替代。那么,“新闻联播”的改革动力何在?居安思危。尽管现在“新闻联播”的“强项”是重大性、权威性,国家领导人的重大活动无一遗漏,国计民生政策、价值观导向清晰明确,但是面对蓬勃发展的新媒体,为了吸引更多的年轻受众,“新闻联播”的调整自在情理之中。
中国改革开放至今已逾30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接受渠道的多样化,人们的文化生活变得丰富,思想也变得活跃。在新形势下,如何适应受众的需求,平衡“要告诉群众什么”和“群众想知道什么”,把思想意识形态宣传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接受方式完美地结合起来,这不仅是“新闻联播”要改革探讨的,也是广大主流媒体在“走转改”活动中要去探索的。这些,也许是一个电视栏目改革的“不能承受之重”,“新闻联播”已经行动,还有什么理由裹足不前?(张玉玲)
http://news.xinhuanet.com/comments/2011-09/30/c_1221098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