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手机客户端
首页 > 新闻 > 华农人物 > 正文

【师德人物】刘后利:得天下英才而教之


20055月,在刘后利教授(中)90岁华诞座谈会上,他的学生傅廷栋(左一)、张启发(右一)为刘老献花祝寿。

从1960年培养第一个研究生傅廷栋起,到1995年间培养最后一个博士后李再云止,前后30多年间,刘后利培养了研究生共计63人次,这其中包括新中国第一位油菜遗传育种方向的研究生傅廷栋,新中国第一个农学博士孟金陵等。这些学生绝大多数已经成长为国内外各类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
他与傅廷栋、张启发两名院士的故事最能反映刘后利的育人观。
时常有人开玩笑,说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著名油菜遗传育种专家傅廷栋院士是十字花科的“科长”(注:油菜属十字花科),他总是幽默而耐心的纠正:“其实,我只是一个‘副(傅)科长’,‘科长’是我的老师、著名遗传育种学家刘后利教授。”
1960年,傅廷栋师从刘后利,成为新中国第一位油菜遗传育种方向的研究生。在刘后利悉心的指导和支持下,1972年,傅廷栋发现了波里马雄性不育材料(Polcms)。这个被国际上公认为“第一个有实用价值的油菜雄性不育类型”,后来被国内外广泛用在育种实践中,加快了世界油菜生产进入杂交油菜时代的步伐。
“寻找波里马雄性不育型油菜时,刘后利教授还在‘牛棚’里接受‘改造’,我是年轻教师,才没有受太大冲击。”多年以后,傅廷栋翻出1972年实验记录本,诙谐地说:“本子是刘教授制作的,我负责找和记录,他遥控指挥我。造反派把我们的教研室称为‘资产阶级顽固堡垒’。”
刘后利十分重视科研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他的口头禅是“科学家要讲科学”,经常教育学生要充分认识农业科学实践性强的特点,重视实际动手的基本功。几十年来,他坚持指导学生的生产实习,在油菜播种、杂交,选株以及田间取样观察等实践环节中,都亲自给学生和助手作示范。特别是田间试验的全过程,从播种抓到收获和脱粒,直到室内的考种工作,最后一袋一袋亲自检查种子的质量(种皮色泽和发育程度),只要有可能,每个环节刘后利都要参加。他说,这样我对现已掌握的试验材料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他要求研究生定期到基层搞调查研究,解生产实际,并带他们到外地作“科学旅行”开阔眼界。晚年,他在谈到自己的培养人才经验时说,老师必须亲身参加实践,才能真正开展科学研究,也才能真正保证工作质量和指导研究生的质量。他这种与社会紧密结合,强调动手实践的务实态度,对学生影响深远。在傅廷栋的学生时代,就多次和老师一起到农村进行“科学旅行”。一次下乡,10多名学生住进农民家中,因为床铺不够,刘后利就和他挤在一张床上。
刘后利对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启发的指导,则反映出他瞄准国际前沿、对学科发展敏锐的把握能力,从中也可窥见他为祖国农业科学事业发展求贤如渴的博大胸怀。刘后利认为,硕士生需要进一步打基础(包括基础理论和实验技术),而单科性农学院毕业的大学生,一般数理化和生物学基础,都不及综合性大学,必须补足必要的基础,特别是高等数学等有关基础学科和现代实验技术。1970年代末,张启发在刘后利的建议下,先后学习数量遗传学、数学,为后来的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后又以429分的高分考上了刘后利的研究生。
1982年2月,张启发以进修教师身份赴美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临行之前,刘后利为他设计了一个既要选课、又要读学位的两全方案。四年半后,张启发拿到博士学位。为了争取张启发夫妇回国,年过古稀的刘后利在学校遗传、植物生理和学校中心实验室3个具有现代设备的实验室来回奔波,逐项落实开展分子生物学实验必须的实验仪器。在他和学校领导等人的共同努力下,1986年7月,张启发回到华中农业大学,由此开创了中国植物功能基因组研究的全新局面。1998年至2009年,张启发水稻文献论文发表量居世界第五位,论文总数和被引用次数居全国第一。至今,张启发仍然十分感念刘后利先生在人生关键时刻的关键建议。刘后利在世时,每年农历正月初一,他都会以学生的身份到先生家拜年。
学生从刘后利身上,更多的学到的是如何做人。他数十年如一日,恪守“勤、恒”二字,争分夺秒地工作。每一个向他求教的人,他都热情相待,有问必答。经他修改的论文不计其数,对每一篇文章都字斟句酌,明确提出自己的见解,甚至整段整段地改写。1988年他住院做手术,伤口尚未痊愈,就躺在病床上和同志们谈工作,为研究生修改论文。看到刘后利那吃力而又专注的神态,使探望他的同志深为感动。2005年5月,在学校为他举办的90岁华诞座谈会上,精神矍铄的刘后利花一个小时的时间,为在场的领导、学生报告了自己毕生的心得——“怎样学习和植物讲话”。

刘后利(1916—2011)湖北省武汉市人。农学家,油菜遗传育种学家和农业教育家。1939年7月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农艺系,1948年2月毕业于美国伊利诺大学研究生院,获博士学位。曾任中国作物学会副理事长,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一届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从事油菜遗传育种教学科研工作长达50年,创建中国油菜分类系统,提出中国油菜育种应以甘蓝型为重点,选育出“华油3号”、“华油8号”等优良品种并在国内大面积上推广;率先开展黄籽油菜育种和“双低”品质育种,育成第一个黄籽品种“华黄1号”投入生产应用;先后编著或主编学术专著20余本。先后任国立武汉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形成了一套颇具特色的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了新中国第一个油菜遗传育种方向硕士和第一个农学博士等一大批作物遗传研究的骨干人才,并建立了油菜遗传育种研究所,为发展中国油菜生产和科学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 微笑
    微笑
  • 流汗
    流汗
  • 难过
    难过
  • 羡慕
    羡慕
  • 愤怒
    愤怒
  • 流泪
    流泪
责任编辑:胡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