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体验的过程在一个用窗帘围起来的帐篷里举行,全程只需要5分钟左右的时间。在音箱播放的哀乐声中,志愿者用pad为体验人员拍好“遗照”,并手持pad在帐篷外默哀,拍完“遗照”后体验者躺进一个密封的“棺材”中,闭上眼睛然后由志愿者用白布覆盖他们全身后封上“棺材”。
不少路过的同学都驻足停留,现场等待体验的同学也排起了长队。在被问到“假如你的生命只剩下最后七天的时间,你会怎么办?”这个问题时,不少同学的回答都是:“回家好好陪父母几天,带他们去旅行。”也有人这样写到:“我想登上世界最高峰。”“我想去当兵。”
“上个月我们义工照料的杨叔叔突然去世,而他一直有个心愿就是想回曾经的工厂看看。杨叔叔是癌症晚期患者,他以前上班的工厂如今被改建为汉街了。”我校宁养义工负责人张瑀涵告诉记者,“为了圆他的心愿,志愿者便想在汉街拍一部简短的视频,让他了解武汉的变化,也想借这段视频鼓励他乐观积极地面对病魔。可是拍好的视频却因为某些客观原因没能送给杨叔叔看。”他们想到或许体验过死亡后才能更明白生命的可贵,这才想到了举办这样的一次活动。
从写墓志铭、拍遗照,到入殓、进棺材,最后出棺,整个过程持续了不到10分钟。该校广告专业1103班的吴迪是第一个参与体验的同学,还只有19岁的他在一个月以前从来没有深入地拟想过死亡这回事。今年十一期间他跟同学一起去云南旅游,行走在山上小路的时候突然山崖边的石头滑落,导致他整个身体悬空。“从云南回来后我回想起来那一瞬间依然心有余悸,如果我出了意外我会怎么办我都不敢想。”在进入棺材的一瞬间,吴迪的脑中一片空白,就像有另外一个自己在看着躺在“棺材”里的自己,直到志愿者打开棺材,掀开白布的时候他看到自己被白布盖上的双脚显得那么突兀,起来的时候他的身体有点软,脚也在颤抖,表情很沉重。
从“棺材”里出来的葛晓燕却不像吴迪那般平静,抽泣了足有五分钟的她才缓过神来告诉记者,在“棺材”里的两分钟让她恐惧到一度想放弃,平静下来的她开始回顾自己的人生,“我想到了爸爸妈妈,刚去世的表舅,还有高三那年一起奋斗的老师和同学,所以我得更加努力地去面对接下来的人生。”
“一个狭小的空间对于一个死去的人来说已经足够。”来自生科1102的张林亮同学说。当他走进体验屋看到棺材和白布时,他想到的是爷爷,是疼爱他的爷爷死去后后事的场景。他想起了童年时候与爷爷在一起的美好回忆,并对爷爷逝世是自己的缺席感到深深的遗憾。通过这次活动,他心中的遗憾也减轻了不少。在他又看到了宁养义工无私地帮助他人时,他的感触更深了。通过这次活动,他感受到要好好地度过每一天——像宁养义工一样——做有意义的事。
我校宁养义工团队的指导老师中南医院的宁养社工吴新也来到华农现场指导大家,她坦言国外的死亡教育都是从小开始,但中国人在提到死亡的时候都是比较避讳,不愿多提的。学生躺在棺木中的模拟时间虽然只有10分钟,但是“真切感受过死亡,就会产生同理心”,对亡者、家属多一点尊重和关怀,也对生命价值有更深刻的体会。“死亡是未知的,但接受这个未知的过程却很困难。”
据了解,此次活动由我校宁养义工团队组织,其日常工作就是护理癌症晚期的病人,让他们在人世的最后一段时间,感到生命的温暖和尊严。他们开展此次活动,其目的也是让广大师生,通过体验“死亡”的全过程,产生适度的死亡焦虑,这样可以让人们正视生命的有限,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在有限的生命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同时更懂得关怀他人,尊重他人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