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手机客户端
首页 > 新闻 > 学术交流 > 正文

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举行学术沙龙新生特别期

青年教师与研究生新生畅谈科研梦想

9月13日晚,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沙龙新生特别期(第85期)在基因楼129会议室举行。围绕科研梦想这一主题,欧阳亦聃、杨细燕、殷平三位青年教师与研究生新生朋友们分享了自己科研生活中的酸甜苦辣,畅谈科研梦想。
欧阳亦聃曾师从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启发及美国芝加哥大学终身教授龙漫远,并以访问学者的身份游学于芝加哥大学,现从事水稻籼粳稻杂种育性研究;杨细燕曾师从张献龙教授,曾游学于杜伦大学,现从事棉花抗逆分子生物学及棉花分子细胞生物学研究;殷平曾求学于武汉大学及清华大学,曾师从清华大学施一公教授及颜宁教授,从事结构生物学相关研究,今年9月刚入职华农。
从2003年本科毕业至今,欧阳亦聃已在科研的道路上走了整整10年。谈及这10年的感受,她认为做科研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做科研的第一个阶段往往以学习模仿为主,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这一阶段需要阅读大量文献,往往成为知识积累期与科研思维孕育期。到了做科研第二阶段,科研不再是简单的模仿,而需要加入自己的思考,去探究和创新。她同时表示,做科研往往无法心想事成,科研中遇到挫折的日子总是多于顺利的日子,需要我们自己找到调节的方法。
杨细燕在与新生们交流的过程中分享了自己追逐科研梦想的小故事。2003年杨细燕本科毕业,彼时的她非常渴望能够进入张献龙老师课题组继续学习。她首先想到了保研,并鼓起勇气向导师表达了心意,但由于学校名额有限,她未能如愿。经过漫长的考研与等待,她最终如愿。杨细燕说,梦想需要坚持,并为之付出行动。
殷平为人风趣幽默,谈吐诙谐,今年9月刚刚进入华农,目前正在积极组建自己的实验室。在交流现场,他与新生们分享了自己在清华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期间的一些趣事,分享了自己与老师施一公教授、颜宁教授的点滴生活。他认为科研的产出与付出是成比例的,并鼓励新生们多做“711式”的科研人,即早上7点开始工作,晚上11点休息。面对众多的新生朋友,他还不忘为自己即将组建的实验室打广告,并欢迎研究生朋友们进入自己的课题组一起学习与成长。
交流会现场,三位青年教师还就学术思维的产生、科研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文献的阅读方法等进行了交流。
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沙龙(Journal Club)每周五晚举办一次,由青年老师和学生自主组织,现已成功举办了84期,旨在提供一个思想交流的平台,促进不同的学科之间的交流。学术沙龙始创于2011年5月,由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张启发老师倡议,严建兵老师牵头负责。

  • 微笑
    微笑
  • 流汗
    流汗
  • 难过
    难过
  • 羡慕
    羡慕
  • 愤怒
    愤怒
  • 流泪
    流泪
责任编辑:张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