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手机客户端
首页 > 青春 > 创新创业 > 正文

【新华网】毕业了我们干什么? 围观那些创业故事

    编者按:距离2014年大学生正式毕业离校还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727万名应届生就业之路已经进入最后冲刺阶段。“毕业,就意味着失业”,“就业太难了,先考研,缓冲一下”,这些言论无一不显示着当今大学生就业难的状况。不过,面对就业难,也有一些大学生另辟蹊径,提前走上了创业之路,创业逐渐成为了毕业生的“新宠”。

瞅准商机 抓住机遇 大学生创业不走寻常路



    大学生下乡创业:当“农民”做“庄主”

    在福建东北部山区的福安市晓阳镇,“85后”女孩林恩辉不当“白领”却下乡当“农民”,成为了当地的一个美谈。

    沿着晓阳镇区小道走进“恩辉农博园”,晚熟葡萄、猕猴桃、欧洲李、红梨、树莓、桃子等各色果树在雨后更加绿意盎然,一个占地面积300余亩、引进国内外优质果种11大类83种的农博园映入眼帘。

    “恩辉农博园”坐落于世界地质公园白云山北麓,林恩辉就是这个农博园的“庄主”。外贸专业毕业的她,2010年怀揣着“庄园梦”扎根晓阳镇,创建生态农博园。

    “小时候最开心的就是到农村玩,从小就有一个庄园梦,打造四季果树采摘的庄园。”林恩辉近日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儿时的梦想现在越走越扎实”,农博园形成了循环、低碳、立体的现代化种养基地,今后将走集休闲观光、自助采摘、烧烤、农家乐等为一体的休闲农业之路。

    80后大学生不当白领当“鸡倌” 回乡创业注册公司

    一个充满热情的“80后”小伙子,大学毕业后本可以在城里有更好的发展,他却返回家乡搞起养殖。今年27岁的郭增回家乡创业已3年,现已注册自己的牧业公司。尽管经历了不少困难,渐渐步入而立之年的他终于越来越靠近自己的梦想。

    辞职回乡,本科生养起了黑羽乌鸡

    温和,儒雅,戴着一副很普通的眼镜,虽然镜片已经破损,他看起来依然极富感染力。郭增2009年毕业于九江学院机械制造专业,本已被苏州一大型公司聘用的他,却放弃了留在大城市发展的机会,毅然选择回到家乡带领父母一起养起了黑羽乌鸡,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为了让饲养的黑羽乌鸡成长得更加“绿色”,郭增特意把养殖场选在了远离城区的万福河畔,除了对养殖环境的精挑细选外,喂养的食材也很有讲究,“一定要选择绿色纯谷物养殖。”

    摸索前进,有失败才会有成功

    大学期间郭增所学的是机械制造专业,选择养殖,可以说是大尺度跨越,而这对郭增来说也是一个相当大的挑战,理论书籍看不懂,实践中更是出现了很多问题。

    从2011年初第一批鸡苗养殖开始,由于缺乏专业知识,没有控制好温度,仅一个月,小鸡苗死亡近一半,损失了10000多元。这对于刚从学校毕业,处于创业初期的郭增来说无疑是一笔巨大的损失。“看到小鸡苗的异常情况,我翻遍了所有资料书籍,还咨询了很多专业人士,最后才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郭增说。

    华农学霸弃保研创业种田 回应:当农民是体面工作

    放弃名校保研资格,回到老家种田,这样的决定估计谁听了都会惊诧不已。

    然而,有人就这样做了。今年24岁的何三杰,是华农应用生物技术专业应届毕业生。正值本命年的他,按老说法该安分一点,但何三杰不。他不仅做了这个让人吃惊的决定,还利用寒假回到河南商丘老家,挨家挨户谈妥了200亩田地的承包合同。昨日他告诉记者一切进展顺利,春节过后他就是一个农民了。

    学霸不读研 回家去种田

    “今后当农民也是件体面工作”

    每天,何三杰都会骑着摩托车,在乡间田埂上奔波,挨家挨户跟村民们进行包田谈判。该村支部书记何新田告诉记者,何三杰承包村里200亩田地的事已谈妥了,正月初就可签约。

    对于当农民,何三杰不仅没后悔,还满怀期待。他把新皮鞋收起来了,因为当农民穿皮鞋不好干活。

    特殊的家庭 男儿有担当

    “我要完成父亲临终的嘱托”

    何三杰选择回家务农,除了想创一番事业,还想完成父亲临终的嘱托。

    何三杰的爸爸,40多岁才和患有轻微智障的母亲成婚。2004年,他爸爸因摔伤导致下肢瘫痪,照顾家庭的重担全部压在了何三杰身上,他不得不一度辍学在家照顾父母。2006年,父亲病逝,那年何三杰17岁。父亲临终前对他说:“俺这辈子不值,两个娃儿没拉扯大一个……照顾好你娘和你弟弟!”何三杰哭着,像捣蒜似地不停点头,“爹,放心,放心!”2010年,他以21岁“高龄”被华农录取。

    农大毕业生自主创业 将绿色“种进”寻常百姓家

    略显凌乱的头发、沾满泥土的裤脚,在吉林农业大学的创业园里,记者见到了常乐家庭园艺有限责任公司的负责人徐克楠。别看他外表不修边幅,可他经营的这家公司去年的营业额却已达到60多万元。

    徐克楠出生在河南省漯河市,父母都来自于农村,白手起家经商多年,在父母的熏陶下,徐克楠骨子里与生俱来带着一股闯劲和韧劲。“如果家人都是上班族的话,孩子一般也不会往创业上想。创业最重要的还是要转变观念,打开思路。”徐克楠说。

    2012年,徐克楠从吉林农业大学园艺学专业毕业,谈起创业的初衷,他提到了大三时的一堂课。“在一次专业课上,老师讲到了日本家庭园艺的现状,日本家庭的空间比较小,但他们很会利用有限的空间进行园艺规划。”徐克楠说,“我之前做过长春农博会的志愿者,发现很多无土栽培的设备都可以引入家庭,我就动起了家庭迷你园艺的心思。”

    大学生微店:从“挣零花钱”到自主创业、与上市公司合作

    新鲜水果、名牌鞋包……刷新微信朋友圈,各种美图便蹭蹭地冒出来。如今,许多大学生开始尝试流行的“O2O” (Online To Offline)线上销售模式。“微信营销”俨然成了年轻人创业、兼职的潮流。

    许多大学生选择微信平台做生意,就是看中它不用租房子、不用注册公司,等于“零成本”投入;并且它不像淘宝,需要保证金和层层认证的流程,只需要手机号、身份证号就能快速开店。

    在“朋友圈”做生意收益如何?去年冬天,小静在“朋友圈”卖暖手宝就成交了200个,“平均每个赚5元钱,赚了1000多元。”但小静同时表示,毕竟“朋友圈”里只有那么几百人,能挖掘的客户资源有限,赚更多的钱有一定难度。

    “朋友圈”做生意卖什么?那就要看你的小伙伴都是什么来头了,大四学生小庞的朋友圈里除了同学、老师,还有很多“富二代”和潮男靓女,她看准这个市场,在“朋友圈”里卖起了奢侈品。名包、名表、名服饰,因为找到一手货源,小庞的卖品性价比特别高。

    “‘朋友圈’做生意真是零成本的,我在这边只负责传图卖,有人看中了就给我汇款下单,我把成本钱打给线下卖家,通知厂家发货。我挣差价。”小庞说,每月的收入够零花,“并没有同行吹嘘的月入上万那么犀利。”

    淘宝村”里的创业:80后一年营业额超600万

    1月18日,记者从江苏睢宁县城驱车20多分钟,来到了沙集镇东风村。这可不是个普通的村,是年销售额达8亿元的淘宝村。放眼望去,一堆堆打包好的家具排在路边等待发货,路上集装箱卡车一辆接一辆,村民们驾驶着三轮车穿梭着将打包好的家具运送到各快递公司,过秤,装车,吆喝声、汽车的鸣笛声交杂在一起,各式各样的家具从这里出发送到千家万户。

    2013年10月底,阿里巴巴研究中心发布 “全国各地淘宝村统计分析报告”,沙集镇以2000多家网店、2012年销售额8亿元的成绩,排名全国8省的14个淘宝村第一名。

    7年前,东风村还是苏北一个普通村庄。自打村里有了第一家淘宝店,在电子商务的带动下,现在村里集材料、设计、生产、销售、物流为一体的产业链已经形成。放下锄头,摸起鼠标的农民迅速致富。

    东风村里最大的网商是孙寒,他也是这个淘宝村第一个从事电子商务的生意人。走进孙寒的家具加工厂,迎面就是一个大车间,十几名工人正在操作现代化的机械制造家具。穿着时尚的孙寒,是位“80后”。2006年,他抱回了村里的第一台电脑,在淘宝上开起了网店,销售小礼品。2007年,他先投入10多万元创办了家具加工坊,2010年又投资100多万元升级为拥有现代化设备的加工厂,目前一年营业额600多万元。“我制作出的家具不仅价低,而且时髦,满足了都市白领兼顾时尚和实用的需求,在淘宝上大卖特卖,仅6个月销售额就达上百万元。”孙寒说起来很自豪。

    大学男生创业卖卫生巾 “中国大姨夫”把调侃当荣誉

    “在我们的网站,男生可以一次性订购全年的卫生巾,我们将按照女孩子的周期每月准时寄过去。”“收到这种礼物的女孩子,应该都会很感动吧。”被称为“中国大姨夫”的伍锋明如是说。

    23岁的伍锋明是中南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大四学生,为了实现创业梦想,他放弃了保送本专业研究生和高薪工作的机会。去年年初,伍锋明找到同院系同学杨尚文、湖南师范大学软件学院的冯鹏举,共同决定利用互联网创业。

    但是,卖什么呢?就在此时,一个包裹点醒了伍锋明。那是异地女友寄来的礼物,“两条内裤、三双袜子和一双手套。”伍锋明说,“这些东西,让我感受到了女友的呵护与爱。”伍锋明进而想到,既然女生能为男生挑选私人用品,男生为什么不能反过来为女生选购这些呢?想起女友每月有几天不适,伍锋明脑海里立即闪出一个商机,要用卫生巾打造一个“爱的平台”。

    “在我们的网站,男生可以一次性订购全年的卫生巾,我们将按照女孩子的周期每月准时寄过去。”伍锋明说,“套装中不仅有卫生巾,还有爱心卡片、温馨话语,收到这种礼物的女孩子,应该都会很感动吧。”

    河南90后大学生利用废弃资源创业 3年盈利15万

    每年的毕业季,各大高校总会出现“自行车大遗弃”,众多自行车被毕业的主人扔掉,散落在校园的各个角落。河南工业大学90后学生梁鹏瞅准商机,果断出手,创立“自由人”二手自行车行,3年盈利近15万,成为校内不折不扣的环保创业达人。5月3日,梁鹏告诉记者:“3年创业路,不管盈利如何,我们只是在探索如何让遗弃资源充分利用,如果能做出一点成效,才是最大的收获。”

    2011年,梁鹏考入河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专业,走在校园里,当他看到一辆辆废弃的自行车,有的当作废铁出售,有的被学校集中清理,他认为这是人力、物力的极大浪费。经过对校园自行车棚和周边二手车市场的实地调查,梁鹏研究出了集“回收、翻新、租赁、出售、工艺品”为一体的废弃二手自行车循环利用模式。

    梁鹏将自己环保创业的想法告诉了同校的焦爱芬、张少,三人一拍即合。“我们在学校想法设法联系弃置的自行车主,大量回收二手自行车,再将它们分类、修理、翻新,通过租赁和出售的方式实现资源重复利用。二手自行车对外出租,按天计费,按新旧划分档次,每辆每天收费5元、8元、10元。而出售价格为每辆80元和180元两个价位。”张少介绍道。

    美女硕士放弃编辑工作改卖鱿鱼 日销售额4000元

    在宁夏银川市中山公园附近,李文君正在烤制鱿鱼。今年27岁的李文君,是中国地质大学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在宁夏银川经营着一家十余平方米的鱿鱼店,她的店面5月20日才刚刚开业,却凭着选自阿根廷的进口鱿鱼、多种口味的组合、干净卫生的操作,日均销售额已达到4000元的水平。李文君毕业后在一家传媒集团找到了一份编辑工作。年初的一次旅行中,她看到一家烤鱿鱼的小店食客络绎不绝,于是萌生了创业的想法。回到银川后,李文君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开了这家店。她说:当初自己选择放弃一份体面的工作,来卖鱿鱼时,也有过挣扎,现在看来,行业是不分高低贵贱,只要项目好、自己努力、肯放下身段,就一定有回报。

    90后海归小伙回国创业 放弃上万月薪卖炸鸡

    一个海归,不拿高薪却摆起了地摊;学的是会展经济,却炸起了鸡腿;明明是个街边小摊,却要做国际品牌……这事儿,你觉得靠谱吗?反正有位90后海归觉得“不错”,这不,在郑州市沙口路上的一家市场干起了“事业”。

    说起卖炸鸡的缘由,24岁的郭方正说:“从小就有个愿望,想做餐饮。卖炸鸡起初很偶然,但之后却发现了很多乐趣。”

    他说,自己十几岁时从老家平顶山独自到上海求学,然后又出国留学。2012年6月,他从英国哈德兹菲尔德大学毕业,学的是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曾和几个朋友合伙在上海开了一家人力资源公司,2012年底,公司经营出现问题。之后他在一家企业担任行政总监,“那时月薪一两万元。”

    2013年底,他来到郑州,同朋友一起准备创业,但因为资金问题最终搁浅。

    今年2月份,一向喜欢吃炸鸡腿的郭方正在一处炸鸡摊前,对摊主的手艺赞不绝口。摊主说,这么爱吃,要不你也学学吧。就这一句话让他心里一亮,“为什么不呢?自己爱吃,能赚钱,还能做成品牌,也挺好。”

    双胞胎大学生创业 从卖爆米花开始3年开了3家店

    一对在汉读书的双胞胎大学生,3年里边读书边创业,已累计开了3家店。在长江日报与市科技局联合举办“青桐计划进校园”走进华中师范大学时,兄弟两人早早坐到了会场最前面。

    双胞胎哥哥向贤新是华中师范大学大四学生,弟弟向贤卫是武汉理工大学大三学生。向贤新昨日说,从学校的“华创俱乐部”知道“青桐计划进校园”活动后,自己很兴奋,想知道别人是怎么做到的。

    在农村老家时,兄弟俩从小学毕业后就开始跟随母亲卖小菜挣钱,凌晨3时起床,走上10公里沿街叫卖,天黑才到家。

    2010年,向贤新一进大学就想着要创业。和“浩翰动画”创始人刘兵一样,他开始了原始积累,到工地上做工,卖爆米花、烤红薯、菠萝串。他还凑钱在武汉理工大学升升公寓附近盘下一家40多平方米的店面卖奶茶。看到周边掀起商业开发热潮,他感到奶茶店竞争力有限,赶紧以8万元价格转让了店面。

    拿着3年赚的万把块钱,他又开了两家针对大学生的娱乐休闲吧,第一个月就有了万余元营业额。

    大学生热衷“舌尖创业” 推广家乡味道

    硕士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学院的张天一放弃了出国深造的机会,也没有进律师事务所,而是在北京一栋写字楼的地下室,经营起一家37平米的湖南米粉店。

    “北京不缺一名合格的律师,却缺了一碗正宗湖南米粉的味道。”张天一说,他要把家乡的味道带到北京,让更多人来品尝。

    “我和一同创业的伙伴们几乎尝遍了家乡湖南常德市大街小巷所有的米粉店。最终选择了一家口味最正宗的店,想了很多办法才把他们的做法学来。”张天一说。

    这家名为“伏牛堂”的湖南常德牛肉粉店4月4日开业后,最多一天卖了600碗米粉,日销售额最高达2万元。

    不仅这位来自湖南的北大法学硕士卖起了家乡的米粉,一位来自新疆的大学生也早早开始“舌尖创业”,成了切糕店的小老板。

    就读于湖南长沙理工大学的维吾尔族青年阿迪力·买买提吐热,与两位合伙人在网上开了一家切糕店,曾创下日销售额20万元的佳绩。与张天一相似,他也想让更多人品尝到家乡的美食。

美丽人生不等闲 “中国合伙人”共探创业路


5月22日,阿迪力和蒋春杨一起将核桃仁倒入盛有糖稀的锅中。新华社记者 李尕 摄


5月22日,阿迪力(中)、蒋金亚(右)和蒋春杨在包装间里合影。新华社记者 李尕 摄


许振东正在介绍送餐细节


送餐人员仔细地把早餐挂在门上

    维汉同学合伙创业卖切糕 日销10万元造就“糕富帅”

    在长沙的维吾尔族大学生阿迪力·买买提吐热与两位汉族同学合伙创业,在网上开了一家切糕专卖店,生意火爆。在创下日销10万元的记录后,三位“糕富帅”也因切糕版“中国合伙人”而走红,引发社会的关注。

    5月25日,阿迪力·买买提吐热和他的两位同学正忙于筹划开设实体店。今年23岁的他,是湖南长沙理工大学的维吾尔族一名大四的学生。来自新疆喀什的他出生在一个切糕世家,他的父母靠售卖切糕养大了六个子女。

    “切糕在家乡其实叫做玛仁糖。小时候,父亲会牵着毛驴带着我一起赶集卖玛仁糖。”阿迪力向新华社记者介绍说,早在丝绸之路时期,新疆是国内外商队往来的重要交通枢纽,也是很重要的食物补给站。

    由于商人们都是长途旅行,所携带的食物必须要能长久保存且便于携带,还要富含人体所必需的各种营养成分。而切糕所具备的易保存、易携带和高营养的特点正满足了往返于商道上的人们的需求。

    2012年,“天价切糕”事件触动了正在念大三的阿迪力,看到网上的各种议论声,阿迪力心里很不好受,“我想要让大家尝一尝味道正宗而又价格实惠的切糕,来为家乡的美食正名。”

    阿迪力的想法和同学蒋金亚、蒋春杨的创业冲动一拍即合。由于成本有限,他们三人凑了3万块钱开了一家切糕淘宝专卖店。阿迪力负责玛仁糖的制作,而蒋春阳等人负责网络店铺的装修、运营,上演了一场切糕版的“中国合伙人”。

    “校园合伙人”勇探创业路

    合肥学院化工系大四学生李佳朋、虞焰飞,计算机科学系大二学生闻王节、赵玉洋,管理系大二学生普林——这五个充满阳光与活力的大男孩怀揣着梦想,并肩踏上创业之路,在合肥学院刮起了一阵“校园合伙人”的旋风。

    时间回溯到大半年前,李佳朋和他的小伙伴们的心情比三伏天还要火热,这几个因为创业梦想而聚在一起的小伙伴们正摩拳擦掌地酝酿着创业计划。经过市场考察,他们把目光锁定在销售大学生常用的自行车上。

    创业的第一个难关就是成本何来。五个合伙同学都出自普通家庭,没有富余的家庭经济支援。几经周折,赵玉洋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向车厂进车的时候申请延迟付款的手续,待他们把车卖出去了之后再把钱给车厂,车厂主看到了几个小伙子的真诚和热情,允诺了他们的请求。小小的“多乐车行”就这样诞生了。

    七个大男孩的创业尝试:建立校园快件分拣中心

    北京物资学院操场边有一排小平房,一年之前这里还是个小仓库,几乎没有人会注意到它。但现在,这儿已经成了学校同学们最熟悉的地方。每天中午总会有很多师生络绎不绝地走进平房院里的一扇蓝色小门,“我来取快递”是他们进门后的第一句话。

    “物友递”这个由七名大三学生合伙创立的“快件接收分拣中心”就在这扇蓝色小门内。七个来自不同专业的大男孩用自己的所学开创了一片属于他们的新天地。

    “不务正业”的孩子

    “我们几个人不是爱学习的‘好学生’,总是‘不务正业’。”法律学院的岳嵩峰这样评价自己所在的群体。“大家是在校学生会里认识的,熟了之后发现我们都是喜欢‘折腾点儿事儿’的人。于是就组成了‘物友团’,这个名字是‘物资学院聚友成团’的意思。”这七个人组成的物友团最初在校园网上开展的业务是“寻失物”。“最常帮大家找的就是饭卡,如果饭卡丢了,在校园网上@我们,我们就发动自己的人脉系统帮着找饭卡。最快的一次只用了10分钟就找到了,丢饭卡的人自己还不知道,饭卡就被送回来了。”

    在寻物产生了“品牌效应”之后,小伙伴们探讨了一下,觉得可以开展“校园团购”业务。于是他们和周边的商家逐个洽谈,谈成了不少店铺和餐馆的优惠折扣,“物友团”自己设计制作了300多张“物友卡”在校内推广,持卡在校园周边消费即可享受优惠。“我们为此还专门花80块钱买了塑封机。卡片销量还不错,我们赚了大约一千块钱。这只是个小尝试。”在“物友卡”小试牛刀之后,大家开始琢磨更有前途的创业方向。

    小麻烦带来的大商机

    经济学院学生黄华说,“物友递”最初的动意是因为大家取快递都遇到过麻烦。

    快递公司的快件不能由学校传达室接收,每次有快件必须自己签收。但快递员到达学校的时候学生往往不方便出门接快递。“有时候正上着课,电话或者短信就来了,快递员不耐烦地甩过来一句‘来拿快递’,这时候就很郁闷。一般快递员只在学校门口等半小时,如果半小时之内你不能飞奔到校门口,那就只能告诉他明天再送了。有时候因为连续几天都很忙,一份快递会拖延四五天也无法接收。更麻烦的是,一般快递公司只免费投递三次,如果三次还没接收,快件就会被返还到上级公司,要拿快件就得自己去公司领取了。”

    福大学生成立一“i早点”创业团队 送早餐赚钱花

    “小伙伴们,你们还在饿着肚子上课吗?晚上睡前发一条短信,第二天早晨热腾腾的早餐就会出现在宿舍门口,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饿着肚子去上课了!”最近,不少福州大学的学生都在校园里看到了这样的一则广告。让人没想到的是,这个广告的效果很好,不少大学生都选择了预订早餐,这项服务还解决了不少贫困生和自强生的助学岗位问题。

    饿肚子上课想出“好点子”

    据了解,送早餐这个点子是福州大学数计学院一个名为“i早点”的团队想出来的。该活动的发起人、数计学院大一学生许振东告诉记者,由于自己的专业课繁重,早晨有课的时候,同学们不是饿着肚子去上课,就是买了早点匆匆边走边吃,对身体很不好。

    “有一天我饿着肚子刚进教室,一股浓重的鸡蛋味就飘了过来,舍友连连吐槽,说如果能在宿舍解决早餐就好了。我脑袋里忽然就萌生了一个主意,也许我们可以送早餐上门!”许振东告诉记者,他召集了几个同学一起成立“i早点”团队,并且开始了自己的“创业生涯”。

    许振东和同学们开始每个宿舍发广告,晚上收集订餐信息,很快“i早点”的日常工作运转起来。据订餐负责人潘志雄介绍,如今,同学们已经可以通过QQ、短信与微信平台订餐。

    “每天晚上,我们会给每一名订餐的同学回复信息,以确认收到了他们的订单。”潘志雄说,“之后会将信息录入电脑生成表格,我们保留一份,给商家发送一份。”

    大学生开淘宝店 创业学习两不误

    重大应届毕业生陈瑶、李昕硕、曾理和陈海燕每人投资2000多元,开了一家淘宝服饰小店“4 girls”

    女大学生合开淘宝店

    虽然大四不少专业已经停课,但陈瑶、曾理、李昕硕和陈海燕还是起了个大早,各自忙起了自己的事情。

    陈瑶住在女生四舍318寝室,由于上午9点得去学校国际处值班,为了多空出一些时间打理新开张的淘宝店,她清晨7点就早早地从床上爬了起来。4个人中,陈瑶负责的是店内服饰的发货和库存,她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查看店里头一天的销售情况,并及时去楼下的快递收发处发货。

    “yeah!昨天又卖了两件大衣,不错吧!”曾理住在女生A栋621寝室,她负责的是淘宝旺旺客服。怎么搭配衣服,选什么款式,穿什么型号,负责与顾客交流的她都挺在行。昨天上午,打开网页查看销售记录后,她立马拿起手机,在4 girls微信群里向姐妹们宣布起“战绩”来。此外,陈海燕和曾理同住一间宿舍,她掌管着店内的总体收支“大权”。学校下个月放寒假,目前,陈海燕已经提前联系好了明年春装的供货厂家。

    共同开店为了铭记青春

    “我们已经大四了,虽然我们几个学习成绩都不错,但回望这四年,总觉得少了一丝激情和冲动,没有留下什么记忆深刻的东西。”4个女生平时都喜欢关注流行服饰,开一家淘宝服饰店是她们一直以来的梦想。

    这次共同开店,不仅每人投资2000多元当老板,因为平时都喜欢拍照,4个人还过足了网拍模特瘾。陈瑶记得,第一天的拍摄地点是在重庆天地,当天是阴天,室外温度不到10℃,但4个女生却上演起了“变装秀”,接连换了20多套薄厚不一的衣服。“当天回来就头晕,第二天集体去校医院拿感冒药。”陈瑶说。

    “4 girls”开业后,通过同学老师的微博转发,李昕硕称,店里的生意目前还不错,平均每天能卖出二三套。

    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4-06/13/c_126610907_5.htm

  • 微笑
    微笑
  • 流汗
    流汗
  • 难过
    难过
  • 羡慕
    羡慕
  • 愤怒
    愤怒
  • 流泪
    流泪
相关阅读
    责任编辑:彭艺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