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手机客户端
首页 > 新闻 > 南湖视点 > 正文

【农民日报】大爱人生——农民企业家甘金华

核心提示: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榔坪镇马坪村二组向清萍和向松林是龙凤胎姐弟,今年双双考取了大学,可家里太穷出不起每人6000元左右的学费,姐姐提出放弃让弟弟读,弟弟不同意,有知情的乡亲说:“甘金华会来帮助你们的!”

编者按:10月17日,农民日报3版大篇幅报道了我校校友、农民日报湖北记者站站长何红卫记者撰写的人物通讯《大爱人生——记农民企业家甘金华》。我校是一个”大爱校园“,本禹志愿服务队是这种爱心文化的优秀代表,无论校园内外,行善积德、推己及人,都是德行的具体的、生动的实践,都能让这种感恩文化更加蔚然成风。现将全文转发,以飨读者。

p40_b

甘金华(右一)在工地上慰问农民工。(资料图片)

(农民日报记者 何红卫 通讯员 余爱民)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榔坪镇马坪村二组向清萍和向松林是龙凤胎姐弟,今年双双考取了大学,可家里太穷出不起每人6000元左右的学费,姐姐提出放弃让弟弟读,弟弟不同意,有知情的乡亲说:“甘金华会来帮助你们的!”

8月16日,甘金华带领“慈善圈”的朋友们如约来到这个鄂西南山区贫困县,为该县新考上大学的贫困学子送去15万元善款,帮助龙凤胎姐弟和73名贫困学子圆了大学梦。

一年一度的长阳开学之约已经持续了13年,甘金华和他的“慈善圈”朋友总共捐款130多万元,圆了长阳500多名贫困学生的大学梦。这是甘金华荆楚慈善行的一个标点。迄今为止,华发鼎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甘金华在慈善之路上走过了20多年,捐出善款2000多万元,无私资助贫困学子1000余人,帮助300多个农民工兄弟和城市贫困者。

自强不息——从“提灰桶子”到执掌大企业

甘金华从贫困中走来,苦难成就了他人生辉煌。

1964年,甘金华出生在湖北省原新洲县(现武汉市新洲区)汪集镇吴河村一个农民家庭,那年正是新中国遭受三年自然灾害之后经济社会非常困难时期。甘金华兄弟姐妹多,父母体弱多病,日子过得紧巴巴。甘金华读书成绩好,一直名列前茅,念到高三时,却为20来元钱的学费卡住了,求借无门,变卖无物。甘金华无可奈何地告别校园,那一刻,他流泪了,20元学费成了他人生永远的伤痛。

辍学之后,17岁的甘金华选择了进城务工,他坚信,自己能闯出一条路,养活一家人。甘金华走出山乡来到武汉,多次碰壁之后,终于找到一份建筑工地“提灰桶子

的事”,人家问他“管吃管喝、不发钱,干不干?”他说:“干,先把自己养活再说!”干了一阵子,他得到一位老乡的热心帮助,转到武昌徐家棚塑料厂做事。开始是当学徒工,每月工资20元,他算了个账,吃食堂每天要花0.5元,一月下来要15元,再节约也只能结余5元,这可不行,弟弟妹妹们读书要钱,不能让他们再像自己一样辍学,得加油挣钱才行。师傅看他有的是力气,又吃得了苦,便邀他一道晚上去拉板车。从武昌南站拉到徐家棚,一趟十几公里,一晚上拉3趟,拉到天亮,洗把脸就上班。

一周干4个晚上,可赚10元,一个月赚了40元。当他把40元寄回家时,家里人不敢相信,全大队的人都震惊了。

读了高中的甘金华,学什么都来得快,两年时间,他就成了厂里的技术能手,不仅掌握了电工技能,还学会了各种电器修理技术。后期每月工资可拿到90元,而厂里干部每月只拿60元钱。这中间,发生了一起意外事故,有天下午,他正在安装一台电动机,有个新学徒工贸然合上电闸,强大电流倏即将他击倒。千钧一发之际,师傅一个箭步冲上拉下电闸,经及时抢救,他死里逃生。救命之恩让甘金华终身感念,也对他日后行善产生了重大影响。自此每逢节假日,他都会上门看望师傅,20多年未曾间断,老人去世,是他主持操办丧事并承担所有开支。

掌握了电器修理手艺,甘金华作出了人生又一个勇敢抉择——自己开店当老板。那时候黑白电视机开始进入中国老百姓家庭,城里更是发疯一样地普及家庭电视,甘金华看准这一商机,专挑武汉电视机厂大门对面租了个门面,开起了电视机修理店,一间小店在武昌中北路街头很不起眼,但生意好得不得了,凭借过硬技术和诚信经营,甘金华在行业内声名大振,后来争取到金星、莺歌等名牌电视修理总代理权,很快获取了人生第一桶金。当年农村出个万元户是了不得的事情,甘金华的修理店一年赚两三万元,6年下来赚了20万元。

黑白电视机正在普及,彩色电视机就出来了,正在这个时候,甘金华开门店的中北路扩建,店面要拆迁。甘金华忽然觉得,不是到了换门店的时候,而是到了调整转行的时机。电器维修不过是小打小闹赚点小钱,要想大发展,必须开创事业新境界。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给中国带来了满眼春风,也给甘金华带来了新的机遇,他毅然决然地放弃了生意红火的电器修理业,第三次漂亮转身,进军建筑领域。

昔日那个“提灰桶子的”农民工,经过数年市场风雨洗礼成长为解决上万农民工就业的一代“农民工王”。这些年,跟着他干事的农民工大都富了,不少人当起了老板。他跟大伙说:“我不是农民工王,是为你们服务的农民工头!”

捐资助学——从有感而发到责任担当

正当甘金华全神贯注办企业求发展的时候,一次偶遇的缘分,开启了他另一项事业,使他成为今天誉满荆楚的慈善家。

甘金华说:“第一次捐款帮助别人只是有感而发,谁知一出手就收不了手。”那是1994年的一天,甘金华回新洲老家探望父母,无意中听邻居说起同村孩子张咏军考上中央民族大学,却因家贫准备放弃学业,南下打工。甘金华心头一紧,这不是自己当年承受的心头之痛吗?他赶到张家,见其父是残疾人,家里有2个孩子,一家4口全靠母亲一人撑着。当时甘金华身上带了700元,是准备孝敬父母的。他与父母商量,能否先为小张上学救急,父母一口答应。得知小张上学还差路费,甘金华又帮助买了去北京的车票。这一帮还真改变了孩子的一生,张咏军如今已是桥梁设计方面的专家,他常说:“多亏了甘大哥当年的资助,永远忘不了那笔救急款!”

正是这次出手相助,触动了甘金华那根敏感的神经。他发现,给出700元钱,比赚了7万元还有成就感。为什么呢?他想,可能那是他的软肋,也是人的良知,或许是将来有钱之后的一个出路,或者如人们所说的那是办企业的一份责任。他翻来覆去地想,几百上千元就能改变一个学子和一个家庭的命运,这种积德有功的好事善事何乐而不为?说不定还会收到我帮他一把、他帮社会一生的好效果,形成“像蒲公英那样风吹到哪就播种到哪”的社会效应!他开始坚定这个信念:帮助贫困学子是积德中的大德,是行善中的大善,应当坚持干这事!只要遇到,一定出手,决不缩手!

这种事只要想到就很容易遇到。有一天,甘金华的母校新洲一中原班主任在电话里聊到,学校有20名高三学生成绩都非常好,但经济困难,目前生活费都成问题。甘金华当天就跑回去一问,每个困难学生撑到高考需要500元,当场就给他们每人掏了1000元。

2004年的一天,他在宜昌回武汉的高速路上,接到一个电话:从红安县来了一位父亲,因双胞胎女儿考上大学,交不起6000元学费,到武汉几天没有借到钱,投水自尽,被人救起。甘金华大呼:“等着我!”赶到武汉已是黄昏,风雨中甘金华找到当事人,问清情况后,掏出钱来,老父亲啪的一下跪在雨水里。此后的结果是,两个女儿顺利上了大学,毕业后一个出国留学,一个在北京某部委工作。

2010年,甘金华赴京参加全国劳模表彰大会,和他同车的是神农架林区下谷坪民族学校副校长范献龙。交流中,甘金华得知下谷坪学校急需一批电脑,他将这事默默记在心里。从北京一回武汉,他就购置10台电脑,安排专人送到林区。后来被聘任该校名誉校长,又购买23万元的运动服送过去。孩子们来信感谢他,他回信说:“既然我是名誉校长,就得为孩子们多做点贡献!”

2005年,他一次性拿出20万元,在全省范围内资助100名贫困大学生。2006年,他捐款46万元资助159名大学生。少数民族地区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是他的帮扶点,连续13年,每年8月中下旬都要去捐赠那里的贫困学子。华中科技大学也是他的帮扶点,每到开学,他也是带着10万元善款面对面发放给贫困大学生。湖北英才科技职业培训学校里,有个“甘金华班”,班上40多名学生,每人每年都会收到甘金华2000元的资助。湖北大别山的贫困孩子接收过他的100万元的捐赠。

这些年甘金华也不知道自己资助了多少学生,但他心里明白,所有捐出的2000多万元善款,大部分给了贫困学生。

大爱无疆——从回报家乡到援助全社会

很多人这样说,甘金华不是湖北第一企业家,但他是湖北首善,是无私奉献的活雷锋,是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

甘金华说,我的慈善之路是从家乡走出来的。他指的是他第一次回报家乡,从39万元存款里捐出37万元那件事。

甘金华老家村里没有一条好路,乡亲们一直苦于交通不方便,生活物资运不进来,生产物资运不出去,这正是家乡落后的重要原因。那时他就暗下决心,等有钱了,一定帮村里修条路。1995年,村里开始筹备修路,乡亲们夜以继日地把路基整出来了,却筹钱不到只好停工。“到处化缘”是农村修路的一个常规办法,先富起来的万元户甘金华便是村委会想到的第一个老板。

村里开了一个大口子,请他捐37万元,他当时手上存款只有39万元,这可是给他出了个大难题,他是准备捐赠,但不至于把老本都捐出来吧?他想了又想,跟家人商量了又商量,最后还是一咬牙:企业发展可以放慢点,村里发展不能再拖了!

有了这笔钱垫底和带动,一条水泥路很快就铺成了。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远,乡亲们不再肩挑背扛,进进出出方便多了,农产品价钱跟着上涨了,摩托车三轮车很快就普及了,路边的楼房如雨后春笋一样的竖起来了。多少年过去,这条路仍然是这一方最好的公路。乡亲们一直感念着甘金华这个大善人,他每次回老家,老百姓给他送菜送鸡送蛋,他母亲在乡亲中的威望,比当官的还高,但凡有哪家扯皮吵架,母亲一去就解决了。甘金华无数次走在这条道上,也无数次抚心自问:悔不悔?不悔!值不值?值!

家乡的好事做不完,甘金华总是尽力去做。1998年特大洪水灾害冲毁村里所有沟渠,他又一次出资30万元修大井6口、水渠500米、蓄水塘5.6万立方米,可灌溉周边良田1200亩;新洲道教安养院需要改善老人生活环境,他捐出25万元;村里学校要改建,他拿出6万元;汪集街道路灯不亮,学生上学不便,他又捐出4万元;新洲区成立“爱心银行”,他又一次捐出10万元。凡是家乡有求,甘金华从未推辞。吴河村村委会主任程长林说:“这些年,老甘为家乡做的好事就像天上的星星,看得见、数不清。”

甘金华并不被动地等人找上门来,经常是主动地去做一些善事。武昌区福利院、武钢残疾人福利院等是甘金华常去的地方。武昌区福利院“三无”老人叶家元充满感激地说:“甘总冬送温暖,夏送清凉,在万忙中抽出时间陪老人聊天,是个大好人。”

甘金华做善事就像滚雪球,越滚越大,大到应付不过来了,他就专门请了一个助理,每天帮他处理省内甚至全国来的求助信,分轻重缓急给予安排,只要是力所能及的一定尽力去做。荆楚大地乃至全国不少地方都留下了甘金华播爱行善的足迹,全国重大赈灾活动他更是冲在前面。

2008年5月12日发生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甘金华第一时间向武昌区慈善总会捐出15万元以支持灾区生产自救。年底,他又千里迢迢赶到四川绵竹、汉源灾区,为孩子们送去价值21万元的过年新衣。后来再次赴灾区看望孩子,与朋友一起为“华夏千秋教育基金”捐款20万元。

2010年4月14日发生青海玉树地震,甘金华当即联系捐出13万元给灾区学校购置发电机、布鞋等急需物品,稍后又买了4000件羽绒服,装了两大车送去,花了15天时间。“您给失去家园的学生带来了光明,传递了温暖和力量,我们一定会珍惜美好时光,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不辜负您的希望……”这是一封来自青海玉树灾区师生的感谢信,甘金华读后感到十分欣慰。

美德传播——从家庭接力到“社会爱心链”

水有源才有流,爱有根才有叶。

甘金华说,我行善是父母的遗传。父母经常教育孩子们,再穷也给讨饭的一口,再苦也帮受难的一把。乡亲们都称他的父母有菩萨心肠,当年一名流浪乞丐常年滞留村里,忍饥挨饿的父母仍时不时接济食物,每个冬天都要送上几件御寒衣服。每年除夕,父母领着孩子们,带着花生、麻花、油条,看望村里鳏寡孤独。甘金华一路走来,父母一路告诫,积德才有好报,行善才能发财,决不能为富不仁,决不能发财忘本,只要多做好事善事,才能长久平安富贵。甘金华早已是公司老板,而他的白发双亲仍然坚持长年累月吃住在工地板房里,帮助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六旬姐姐也在工地为农民工洗衣做饭。

从父母手上接过爱的接力捧,甘金华不是一人在跑,而是同妻子手拉手在跑。妻子韩永萍当年是武汉电视机厂的工人,这些年她不仅全力支持丈夫的企业发展,更全力支持丈夫的慈善事业,无论捐赠多少,从来不说一句反对的话,就连那次家中只有39万元却要捐出37万元,她也投了“赞成票”。

甘金华夫妻有个共识,给孩子留财产,不如给孩子留精神。慈善是他们家最大的精神财富,他们更想把这个接力棒传下去。从儿子甘泉呀呀学语开始就教育他有“四颗心”:孝心、爱心、良心、责任心。他们经常带着孩子一起去看望慰问孤寡老人,带着孩子参加各种捐赠活动。儿子甘泉有了自己的公司后,也像父亲那样“慷慨解囊”,去年7月29日,青基会举办关爱山区孩子活动,甘泉现场捐赠25万元。

做的好事多,求的人会更多,就像小时候玩的“滚铁环”,环越大,外面接触越大,滚起来越不容易。甘金华深刻地体会,仅凭一己之力和一家之力终究力量有限,只有团结更多的人,大家一起来,力量就无穷。怎么去寻求更大的慈善力量呢?

首先找到的是“善善联合”——与大善人联合做善事。

武汉市有个全国著名的道德模范吴天祥,与甘金华是“耿朋友”,很多人都知道他们初交的故事。2003年正月初六,武昌区白沙洲社区盲人姚良俭找到时任副区长的吴天祥,送上一面锦旗,连声感谢说:“谢谢您给我家修好了房!”吴天祥一头雾水后来他才想起,近段时间信访办总有一位中年男子悄悄进来坐在墙角,不时在本子上记着什么。那天姚良俭反映破败的房屋年前被大雪压垮,无钱修复到处借房栖身,吴天祥批请区建设局关心。孰料,甘金华把这好事给做了。其实甘金华早就“盯”上了吴天祥,甘金华所在的建筑公司承包了武昌区政府旁边一工地,他早起跑完步就溜达到区政府信访办门口,意外发现,每天早上6点多钟信访办门口就围了很多人,原来都是来找吴天祥的。甘金华连续观察了好几天,发现吴天祥每天6点准时来到信访办,认真接待群众,并做好记录,有的还写好推荐信,对家庭条件困难的,吴天祥都会从口袋里掏出20元、50元、80元等给对方,对方感动得热泪盈眶。这不正是我在做的那些好事吗?甘金华多了一个心眼,就带了一个本子记录,想挑些自己能做的事。这天来访者中有一个就是白沙洲居民姚良俭。该出手时就出手,甘金华回去后立即安排下面的施工队,悄悄来到姚良俭家,说是吴天祥安排的,实地勘察,抓紧施工,不到10天就把姚良俭的房子修好了。

从此,吴天祥和甘金华成了好朋友,两人携手走上了扶贫济困之路。2008年初,甘金华捐款20万元,参与发起成立以吴天祥名字命名的扶贫助学专项资金,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2008年春节,大雪纷飞,甘金华捐出10多万元,购买了100台彩电,送给100户贫困残疾家庭,并与技术人员一起上门安装调试。2009年5月,武汉市妇联组织首届十大“江城好妈妈”评选活动,他捐款20万元。2012年6月,花70余万元为武汉市十几位治理湖泊污染的专家建起500平方米的研究中心。连续7年,甘金华为武汉市及周边的3000多户困难群众订报纸,为他们送上“精神食粮”。甘金华后来出任吴天祥任会长的武昌区慈善总会副会长,每年为总会捐资40至50万元。他们用心血共同打造了“荆楚道德双子星座”。英雄相惜更相敬,吴天祥曾饱蘸深情给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写信举荐甘金华。湖北三任省委书记俞正声、罗清泉、李鸿忠都对宣传甘金华事迹作出重要批示。这次本报记者采访吴天祥,年过七旬的吴老讲起甘金华无私助人的感人事例时,激动不已,几度哽咽。

从与吴天祥的交往中得到启示,甘金华再去主动结识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桂希恩教授。桂教授是全国乃至世界闻名的艾滋病防治专家,求助者络绎不绝。甘金华上门拜访,向桂教授表态:如有人求助,让我一起来帮吧!

建立“朋友慈善圈”,动员和组织朋友们一起来做慈善,这是甘金华又一新探索。甘金华开始留心“有爱心又有实力”的朋友,组织他们参加爱心捐赠活动。有些朋友开始觉得好玩,或者好奇,慢慢地接触贫困群体多了就有了感情,也有了责任,觉得很有意义,形成了自觉。

让甘金华更感欣慰的,还是那些受到资助的人们有了感恩和回报之心,形成了长长的“社会爱心链”。

在这些人中,有一个曾被帮助走出沼泽的群体,他们组成“寻恩团”,进行爱心接力行善,表示“要把甘叔的爱心传递下去”。贫困学子的爱心回报广泛而普遍。甘金华的企业里面有两个洪湖来的农民工,10年前两家孩子没钱上大学,是甘金华给他们提供学费资助,两个孩子大学毕业后都要求回报“甘叔”,到企业来上班,现在他们两对父子都在企业工作,两个孩子分别担任了木工班长和钢筋班长,在企业中发挥顶梁柱作用。更多学子的回报是在社会上,首批接受甘金华资助的学生吴娟,大学毕业后领到第一个月工资就拿出200元捐给贫困学生;女大学生徐琼书,从第一次领工资起,每月都拿出200元资助边远地区贫困小学生;大三学生高彩霞加入了青年志愿者团队,周末经常去残障儿童学校照顾孩子们。这样的故事太多了,这就是甘金华当年所期盼的,像蒲公英的种子那样,风吹到哪儿,爱就播到哪儿。

http://szb.farmer.com.cn/nmrb/html/2014-10/17/content_152209.htm?div=-1

  • 微笑
    微笑
  • 流汗
    流汗
  • 难过
    难过
  • 羡慕
    羡慕
  • 愤怒
    愤怒
  • 流泪
    流泪
责任编辑:陈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