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校园犯罪事件的频发看——法治与礼治的较量
最近,随着马加爵事件、复旦投毒、南航杀人等案件的发生,校园犯罪事件频发的悲剧引起整个社会的关注与议论。也许会有人大力批判中国现在教育制度的弊端。而放眼整个社会,三聚氰胺、吊白块、皮革奶、毒姜等一系列的食品安全问题,南京彭宇案等各种欺骗善意的诈骗,李刚儿子、李天一、药家鑫等“强人”的出现,更让人感受到这个社会的动荡与不安。造成这一系列的现状,我想不仅仅是教育的问题,或与更多的是由于一个国家从根本上所采取的治国之道。
中国是拥有五千多年悠久的文明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的国家,有些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回顾历史和重现文化来获得一些答案。现代中国是拥有强大法律体系的法治国家,古代中国是拥有众多礼仪制度的礼仪之邦。虽然现在的文化、经济、科技远比过去发达,但其社会秩序和安定程度却远不及古代。对于法治与礼治的较量,究竟鹿死谁手?谁才是真正的治国之道?孔子也许在几千年前就给出了终极的解释:“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在古代中国,皇帝一人独裁,虽然没有像现在这样完善的民主体制,没有像现在这样强大的法律体系,但在当时社会有着植根于民心的礼仪制度。那种礼仪制度,上至天子诸侯,下至寻常百姓,广泛而深入地影响着人们,进而影响着国家。古代天子对天、地、神的祭祀,那是庄重而严肃的仪式,有着仪式专用的音乐、服饰、祭祀品以及专属于天子的规模与形式,而当较低等次的人动用“八佾舞于庭”时,则被视为“是可忍,孰不可忍也?”的行为。那种礼仪制度有着至高无上的威严,可以从你内心深处威慑着每个人。虽然在科学技术无比发达的今天看起来那种方式显得多么的封建和愚昧,但在当时,那无比神圣的礼仪制度对于国家的运行和人民的管理确实起到一定程度上无可替代的作用。或许,现在所谓的封建只是当时的形式。另外,那种对天、地、神的祭祀是发自内心的一种虔诚与膜拜。有人说:“一旦对某种生命方式的崇尚达到了虔诚,生命本身就成了一种永恒的姿态。”
对于寻常百姓,也有相应的礼仪制度。对于着装、出行及为人处世等行为都有一定的规范。尤其对“孝”的诠释。孔子说,对于“孝”要“无违”,“生,事之以礼;死,事之以礼,祭之以礼。”,而且对待父母的孝要充满恭敬,生前诚心孝敬,死后要服丧期以及定期祭祀。或许,这些思想在现在看起来有点封建,但在当时确实可以使百姓从内心到行为得到一定的规范。而在如今缺少这些所谓的封建礼仪的社会,对于“孝”又是一种怎样的现状呢?
现在的中国是法治国家,拥有强大的法律体系,并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完善。而这种强大也许只能在恶果造成之后惩罚其制造者时才体现出来,而在从根本上防止恶果的发生面前显得苍白无力。法律对于人们行为的规范只能治标而不治本,而真正的规范则需要从内心去折服。
虽然现在也有一些相应的日常规范制度。小学生有《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有《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可是这些制度仅仅只是挂在墙上的,就像小学生那样熟练地背着《论语》,只是为了写在卷子上,而不去真正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近年来校园犯罪事件的频发更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人才的教育缺少从内心的引导和从意识层面的规范。
虽然现在的法律制度越来越完善,可是这并没有使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安定,反而更加不安。三聚氰胺、吊白块、皮革奶、毒姜等一系列的食品安全问题,让我们觉着活得艰难;南京彭宇案等各种欺骗善意的诈骗,让我们觉着走得艰难;李刚儿子、李天一、药家鑫等“强人”的出现,让我们觉得连生存都艰难。虽然强大的法律会给逾越她的人以严重的惩罚,可是却很难让人们远离她,把她当作一种保护自己的工具,进而当作一种礼仪制度。当法律能够从人们的内心起到规范作用时,才会变得真正的强大,而那时,法律对于人们所规范的便会渐渐地成为一种相应的礼仪制度,并深入人心。
当人们能把“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落实到实际行动上时;当人们可以把《论语》像西方人对待《圣经》一样来对待时;当人们把现在的法律体系当作日常生活的礼仪规则时,那么对于人们的教导及规范便是从内心的教导和规范。久而久之,将会体现出那种方式对于治国的强大生命力。
或许,根据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的原则,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刑之以法,更适合现在的管理与长远的发展。(作者:闫科技责任编辑:袁俊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