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青年——爱国精神与时代精神的传承者
我校原创话剧《牵挂》的展演和巡演成功落下帷幕,但这部话剧带给当代青年人的思考是永远不会停止的。对于人生的选择,我们青年人都是迷茫的,因为我们一直生活在整个社会中相对安逸的部分,虽然有时候我们认为自己经历了很多,但这些经历在那些真正历经大风大浪的人眼中却是微不足道的。《牵挂》中主人公的选择彰显的是生命存在的真实意义--奉献和付出。这是当代青年的抉择,而那些老一辈的教育家是如何选择人生的?他们又以何种精神魅力来激励着我们青年人?
5月4日,浙江大学的原创话剧《求是魂》在我校上演,《求是魂》所讲述的是老一辈教育家竺可桢的故事,不同于《牵挂》中的青年人物,竺可桢作为老一辈学者的代表人物,他的选择和当代青年的选择有什么异同?同样的,他所表现的人格魅力我们又该如何传承和学习?《求是魂》通过真实故事的讲述向我们展现了竺可桢丰富的人物形象,剧作采用散点透视的方式,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历史阶段,全方位地展现主人公的人生轨迹,聚焦主人公的人格精神。剧作以我国著名气象学家、教育家竺可桢为原型,从竺可桢早年在北极阁捍卫中国的气象主权开始;到抗战期间,竺可桢带领浙江大学辗转西迁,五易校址,最终蜚声中外;再到耳顺之年,竺可桢接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奔波大江南北,万里躬行,创造了中国气象事业的辉煌;乃至在文革后期的师生重逢,力图为学生证明清白……整部话剧截取了竺可桢一生中的典型片段,嘉奖了竺可桢对中国科技、教育事业作出的突出贡献,展示了竺可桢追求真理、培养英才、守护文明、爱国奉献的辉煌一生。
在剧中,“求是”,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剧中人物竺可桢用一生去书写的两个大字。“若对浙江大学有所裨益,我愿全力以赴”;“人一旦做了选择,就再也不悔”。在抗战时期西迁断粮的日子里,面对学生甚至部分教授的质问“我们豁出性命,千里办学,究竟是为了什么”时,竺可桢坚定地说:“排万难,冒百死,以求真知…… ”竺可桢的句句话语,正是萦绕全剧的“求是魂”。
尤其是,剧作尾声处的竺可桢之问,让人感怀不已。“诸位在校,有两个问题应该问问。第一是到浙大来干什么,第二是将来毕业了要做什么样的人。第一,诸位求学,应不仅在科目本身,而且要学会如何正确训练自己的思想;第二,我们人生的目的是能服务,而不在享受”。“干什么”和“做什么样的人”,虽是对浙江大学学生的询问,但更是对所有有良知的读书人、知识分子的世纪之问。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剧作的显性意义在于歌颂科学家、教育家竺可桢,而其悠远的普世价值,在于对人之为人的心灵拷问。
“排万难冒百死以求真知——做人原则,实事求是精神”这是竺老一生所要传达的精神,这也是他对于真知的追求。作为当代青年人,我们真的应该好好思考我们的人生,我们是否真的做到了冒死以求真知的严谨态度,如果你的回答是否定的,那扪心自问一下,究竟是我们做不到还是根本没有这个意识!现代社会科技发达了,生活便捷了,可我们青年人却怠惰了。曾经是引以为傲的热血青年,现在那血液的热度却是在慢慢冷却,我们虽有梦想却不能冒死以追寻;虽渴求真知却无人积极去探索;虽期望人生的价值却没有动力去实现。曾经老一辈学者倾其所有让中国发展时可能不会意识到正是他们的成功给予了我们当代青年失败的借口。“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处世原则。”竺老的一生所践行的原则却被我们多数青年人给忽略了,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慢慢的被人淡忘,慢慢的被堙没,如果再无人传承,最终将会成为尘封的记忆。
精神财富是社会的无形资产,也是最重要的部分之一。精神是文化的传承,中华文化的传承依靠着爱国精神和时代精神,一旦精神被抛弃,那么文化自然就无从谈起了。竺可桢的求是精神给我们青年人的激励是无形的,但是只有具备这种“冒死以求真知”的态度,我们青年人才能认真的对待每一件事,才能把握机会推动社会的发展,实现人生的意义。同时,竺老对国家事业的付出是不留余力的,这样的爱国精神也在激励着当代青年积极投身于祖国的建设与发展中。
真正的当代青年,要做的一定是爱国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传承者!
(作者:经管 刘家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