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通社记者何能 王鹤髯 图|学通社记者梁喻)11月30日晚7时,《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出版主编龙协涛教授做客狮子山讲坛,就“读书、境界、能力”为题进行演讲。通过此次演讲,加深了大学生对阅读的深层次理解。
“华中农业大学校训的‘耕’、‘读’二字很有特色,是中国农业文明以及诗书文化的体现”,龙协涛以自己对我校校训的理解作为开场白。随后,他将中国平均每个家庭的书籍拥有量1.75本与俄罗斯每户藏书300本的数据进行对比,道出当代中国公民对书籍阅读淡漠的事实。
龙协涛认为,书籍中蕴藏着数理之实、治国之理、做人之道,因此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解惑的良师、精神的伴侣,阅读会给精神世界带来愉悦与充实,倘若仅接受大学“填鸭式”的灌输教育,不懂欣赏诗歌,无异于朱光潜先生笔下的“精神残废”。他希望大学生能用书籍来充实自己的生活,通过阅读与孔子对话、和孟子辩论、随庄子一起梦蝶。
提及阅读方式,龙协涛表示,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微博、微信“满天飞”,除传统的纸质书籍外,如今的阅读方式还可以通过更加便捷的电子书,似乎“书”已不再是传统意义的书。但事实上,书还是书,依旧需要下韦编三绝般的苦功,才能有所收获。他同时表示,读书不应泛泛地读,而要带着问题读,做到疑人所不疑之处,然后在读书的过程中不断思考探索,才能真正走进书中,对书中所讲有自己的见解,正所谓“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理自知”。
龙协涛主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论千古事,品千古人”,强调读书人要有骨气,做到血里蕴火,骨里含刚,气里逞豪,书中生香。长此以往,随着书籍的积累,人的视野自然拓宽,境界就会提高,能力也会随之增强,成为气自华,质自丽之人。山揽石而为峦为峰,人积学可至贤至圣。相比金钱、职位、权力,他认为人文素养更加难能可贵,用当代流行的话说就是“软实力”。
最后,龙协涛以自己的写作经历为例,提倡学子们将读书与写作相结合,在写作中体会中文独有的韵律美、对仗美。他建议大学生多阅读经典:如鲁迅、郭沫若的散文,海子、汪国真、艾青的诗集,贾平凹的小说等。
龙协涛,现任《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教授、编审。中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中国出版政府奖评委、教育部名刊工程评委。荣获新闻出版总署“全国百家出版工作者”。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