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手机客户端
首页 > 新闻 > 校园快讯 > 正文

【“以文会友”展播】历史的积淀,沧桑的见证

我校古建筑群掠影

核心提示:主楼、一教,严肃庄重,屹立数十年不失本色;宝积苑,老一代住宅区,“身份”的象征;景园楼、艺术馆,高雅文艺,历久弥新。让我们一起分享华农老建筑的故事。

编者按:2014年下学期,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向全校各个学院和职能部门的新闻传媒中心发出邀请:用半个学期的时间去采写身边的华农故事和华农人物,并把作品展示出来,奇文共赏,名曰“第一届以文会友”。年底,新闻中心共收集作品128件,并从中挑选了56件获奖候选作品,相关评委阅读后,感觉很多文章文字优美、满含深情,这对新闻中心做好新闻、续写华农故事以极大的鼓舞和支持。事实上,“以文会友”并非第一届,回溯上个世纪80、90年代,学通社便举办了类似活动。《论语﹒颜渊》有云“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以文会友”的初衷,无外是希望构建“大宣传、大思政、大文化”的工作格局,大家一起来发掘新闻,建立一种“新闻舆论支持模式”,人人争做新闻人、媒体人和舆论场中人,28000名师生员工便有28000个“华农故事”,汇集这些故事,便是将华农满满的爱的种子播撒出去。岁末,让我们一起分享这些文字,用这独特的方式迎接新春的到来。

主楼英姿
主楼英姿

华中农业大学是一所百年老校,其历史可追踪至清朝光绪年间。1898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湖北农务学堂。创立之初,学校坐落于武昌草湖门外的宝积庵,战争期间曾迁到恩施,后回到宝积庵。1952年,学校整体由宝积庵迁址到南湖狮子山,依山而建,延续至今。

随着学校的不断发展,一栋栋宏伟的建筑拔地而起,充满了现代化的气息。但是历史是最珍贵的,是岁月的见证,不能被轻易抛弃。在华农的校园里,你依然可以看到被完好保存的老建筑,品读学校的昔日与今朝。

世界上有很多种建筑风格,有外形自由、颜色艳丽的巴洛克式;有尖顶浮窗、单调统一的哥特式;也有雄浑凝重、空间巨大的罗马式。还有一种风格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那便是苏联式建筑。

苏式建筑具有两大特征:一是左右呈中轴对称,中间高两边低,主楼高耸,回廊宽缓伸展,二是三段式,即有檐部,墙身,勒脚三部分。解放初期,我国建筑设计队伍并未真正成形,较多的是模仿苏联,所以华农最早的建筑都具有苏式风格。

主楼、一教:严肃庄重,屹立数十年不失本色

穿过狮子山广场,踏上一层层楼梯,映入眼帘的是五个金色大字“华中农学院”。一个充满旧式学堂味道的名字,提醒着你看到了学校历史最为悠久的建筑之一——主楼。主楼修建于1957年,建筑面积达8364平方米,中部为三层,两侧为两层,在楼顶的正中间插有一面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主楼与左右前方的两栋副楼通过廊桥连为一体,堪称学校早期的经典建筑之一。主楼的浮窗雕饰也别具一格,凸显其与众不同。

保卫处的职工钱大爷自小在华农长大,父母也是华农的职工。他听父母讲,主楼的建造有老一辈教师的心血。“当时的教师还要下地干活,所以建造主楼时他们是和工人一起做的。钱大爷回忆:“当时没有先进的工具,都是老师们亲手搬砖搬瓦盖起来的,特别辛苦。”

吴宇昂-风景类-傍晚的主楼
主楼的一天

如今,主楼是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办公楼。右前方副楼为畜牧楼,现为动科动医学院办公楼,左前方副楼为资源环境学院楼,现为资环院办公楼。狮子山上树木繁盛,一年四季郁郁青青,主楼就在它的陪伴下俯瞰着整个学校,历经沧桑的洗礼依然伫立。

在主楼的左手位是建于1983年的第一教学楼,面积达到了5100平方米。黄色的楼身简洁干练,西面教室的外面还有阳台,天气晴朗时学生可以在阳台上晒晒太阳,放松身心。从上方看,一教是一个空心的正方形,在正方形的中间种满了翠竹,浩然正气围绕着读书的同学,共同成长。

2
雪中“一教”

第一教学楼还有另外一个名字:求是楼。尽管与第三、第四两栋现代化教学楼相比,一教略显落后,但它里面的设施绝不落后,方便讲课的ppt同样好用,进门处的大落地镜清楚的照出每个人的仪表,督促老师和学生以最精神的状态面对学习生活。

宝积苑:老一代住宅区,“身份”的象征

当阳光洒到路两旁高大的树上时,闪耀的不仅是绿色的光芒,还有耀眼的红色。对,你没看错,是红色,一反常态的与绿色配合融洽。那红色,便是宝积院。学校迁到狮子山后,为纪念原宝积庵校址,便把其命名为“宝积苑”。

宝积苑楼群采用红砖与木头结合,一部分是两层小楼,还有一部分是平房。放间的窗子也有独特的雕花。地势从路边向里降低,红楼旁边的台阶由于几十年的踩踏已经磨平,却使复古的建筑更具历史的韵味。

植物保护专业已退休的杨教授1964年就进校了,在这里读完大学后任教。她详细介绍了宝积苑的过去。过去狮子山大道那条路是一个分界线,后面是工人住的房子,条件比较差,往前一点是宝积苑楼群的平房,是普通领导住的,条件略好一点。二层小楼是校里正处级以上的领导、教授才能住的。“房子是上下为一家,每一家有单独的楼梯,地板都是木地板,这在当时是特别好的条件,一般人住不上这样的房子。”杨教授说。

红房子
宝积苑红房子

随着改革开放,普通教师、工人的居住环境得到很大的改善,也没有了所谓的“三八线”,都搬到了一起。工人们很开心:“我们终于也住到了这边,不用羡慕领导们了。”由于木质地板比较潮湿,引出了白蚁,宝积苑受宠程度降低了些。“即使有白蚁我也愿意住,确实当时条件算是特别好的。”杨教授一直都很喜欢宝积苑。

对于特别的红砖,一位路经此处的老者不断夸奖:“砖是苏联老大哥帮我们弄的,比我们自己弄的砖要厚好多,所以房子更结实。”由于学校建设及安全性的考虑,学校拆掉了一部分房子,“不然楼群的结构会更清楚。”杨教授感慨道。现在,宝积苑的大部分用作年轻教职工的周转房,小部分作为行政办公用房。

景园楼、艺术馆:高雅文艺,历久弥新

第一运动场旁边有一个蓝白相间的长方形建筑,那便是高雅的艺术馆。“北京八大名人故居展”、“园林园艺毕业作品展”、“金秋雅韵诗歌朗诵赛”都是在这里举办的。它只有一层楼,但楼高很高,安了两层窗户,常常会误导别人是一个两层小楼。艺术馆内部空旷巨大,南面有一个弧形舞台,灯光设备齐全,能够配合各类演出。

可能有人会奇怪,看起来如此高大上的艺术馆怎么可能是老建筑呢?其实,艺术馆的前身是第一食堂,也是当时唯一的一个食堂,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后期,是学校搬迁至狮子山校址后最早的建筑之一。“过去食堂是没有桌椅的,吃饭都是打了饭端出来在外面吃,大家围成一个个圈,有时候还一边吃一边开会。老师和学生吃一样的饭,没有区别。”杨教授回忆道。

施之韵-风景类-组照-秋意浓2
大食堂侧边,秋意浓浓

10多年前,除了食堂,艺术馆还有一个重要身份————演出会场,最重要的文化活动场所之一,迎新晚会,大型活动,周末舞会都在此举办。据杨教授介绍,现在的大学生创业活动中心过去是演员们的化妆间,演员候场要在艺术馆外面等待,艺术馆里是没有候场室的。“现在的条件真是好了很多啊。”今昔对比,杨教授不仅发出了感慨。

与艺术馆相距不远的景园楼也是一座不折不扣的老建筑,它被建造于1951年,建筑面积达到4807平方米,现为园林学院风景园林系教学楼。其中近900座的扇形教室是学校早期开展大型活动的主要场所。

门口刻有“景园楼”三字的牌匾在岁月的打磨下稍显沧桑,整栋建筑的门框均为红色拱形,在半圆弧处花纹镂刻成网状,与白色的墙壁搭配,既突出了红色,又彰显了白色,相得益彰。门洞高耸,也为圆拱形,边上还有精致的雕花。在门外绿树的映衬下,景园楼看起来十分文艺,符合风景园林的风格。

对于校园里各具特色的老建筑,学生们都十分喜欢。动科动医学院的14级新生岳孟捷说:“来学校之前我没有见过苏式风格的建筑,当我看到学校宝积苑那一片的红房子很欣喜,也十分喜欢。”对于在学校呆了较长时间的老生来说,老建筑也是百看不厌。“我在学校呆了4年,越来越喜欢它们。可能是经历的多了,对人生有了新的看法,所以在看它们的时候总会有新的感悟。”植科院大四学生唐婧巍说。

夏康-风景类-单幅-森绿

百年校友纪念碑

正在“校友林”学习的农业资源与环境1203班的黄倩楠认为,一个学校拥有这么多老建筑是十分幸运的。“经过时间的打磨还可以保存下这么多老建筑,它们见证了华农一步步的发展,陪伴华农走过风风雨雨,帮助学生们更好的认识学校,应该保护它们。”

在历史的长河中,华农稳步发展。留下这些老建筑并完好的保存它们,是对历史的负责,也是对华农过去的怀念。它们是学校发展的历史见证,承载了一代又一代华农人的共同记忆。就让这些老建筑成为华农的特色,传承下去,历久弥新。

(本文作品报送人:校团委通讯员韩旭。文字略作删减,部分照片选自“第一届美丽华农摄影作品展”。)

  • 微笑
    微笑
  • 流汗
    流汗
  • 难过
    难过
  • 羡慕
    羡慕
  • 愤怒
    愤怒
  • 流泪
    流泪
责任编辑:蒋朝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