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手机客户端
首页 > 新闻 > 南湖视点 > 正文

【思想大讨论】“以学生为中心”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核心提示:当然,以学生为中心并非意味一切迎合学生需求,教育教学方法改革还必须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必须充分考虑人才培养目标、必须结合学科门类特征。以学生为中心也并非是对教师作用的否定,而是更加凸显教师的引领作用与大爱情怀。

前不久,我校教务处主要负责人在接受校园媒体采访时强调教育教学改革的“三主”理念,认为师生员工都是学校的主人,教师是办学与教学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当之无愧应该唱好主角。实践表明,通过前几轮教育思想大讨论活动,我校教师和管理人员的积极性被充分激发,而学生的中心地位意识与行动还略显不足。早在1952年,美国学者卡尔﹒罗杰斯就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新视角和新模式。该理念的核心思想是学生利益至上,认为大学的任何行动、计划和政策都必须以学生为中心视角进行审视,学生的最高利益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主要依据。20世纪中后期,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逐渐成为各国高等教育的新航向,引领世界高等教育创新性发展。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体现学校的价值取向,决定学校的办学思路、发展战略和行动方向。这个理念的内涵要求主要体现为四个转变:一是由“抽象人”向“具体人”的教育思想转变,学生不再视为抽象的无差异的知识载体,而是“身、心、智、知、灵”统一的完整人,教育旨在促进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二是由“教为主体”向“学为主体”的办学理念转变,着力解决传统理念“重教轻学”的跛脚行,发挥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存在问题和需求,推动教与学的有效融合;三是由“自上而下”向“自下而上”的建设路径转变,改变由学校高层决策者决断制度的状态,建立学生反馈机制和社会应合机制,要求政策制定者必须“俯下身”认真倾听学生之声、了解学生之需、满足学生之求。同时,立足学校,放眼社会,主动吸纳社会意见和公众意愿;四是由管理为中心向服务为中心的发展战略的转变。高等教育发展应确立学生消费者为中心的教育服务理念,整合学校、社会等多方资源致力于服务学生需求,引导学生成长与成才。

高校必须重视在教育教学改革中体现对人性的关注和理解,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渗透到高等教育改革的全部工作,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以学生为中心”不是决策者的激烈呐喊,不是文件中的纸面纲领,而是落到实处的行动策略,制定改革措施的主要依据,更重要的是,必须重构学生在高校改革中的角色关系,促其发声、推其行动。

一是消费性角色。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普及化发展,教育事业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和重要支柱,教育产业化和服务性特征逐渐成为发展共识。教育的基本产品是教育服务,服务对象是大学生,学校和学生之间形成了一种交换性消费关系。值得注意,教育的公益性属性和教育消费的特殊性决定了学生消费者身份的多重属性。在教育改革过程中,学生既是“被管理者”、“需求者”、“消费者”等消费行为客体,又是生产资料的输入者和行动主体,学生自身素养、学习行为和学习需求会影响教育改革的质量水平。高校应树立学生中心的服务意识,保障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知情、选择、诉讼、安全等方面权益,引导学生实现人生目标。

二是发展性角色。学生中心论理念要求重视学生的发展性角色,其要旨是将学生全面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坐标。任何群体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发展内容与特征,高校教育改革者要全面了解大学生的阶段特征、发展现状和发展需求,遵循人的发展规律,着力于大学生的发展。学生个体也要将自身视为教育改革的发展性力量,用个人发展推动学校整体事业发展。

三是参与性角色。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将潜在的创造性能力转换为创造客体的现实力量。美国大学被广泛认可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赋予年轻学生参与机会,而不仅仅是坐在教室里的知识接受者。在高校改革中,高校应赋予学生参与权力,激发学生参与激情,挖掘学生参与功能,全面提升学生参与改革的深度和广度。只有发挥学生参与性角色功效,才能让改革符合学生根本利益,才能有效提升学生主体性意识,才能真正实现学生为中心的办学宗旨。

四是创造性角色。人的价值实现以人的主体性地位的实现为主要标志,而主体地位实现的关键在于赋予人创造性的角色地位。在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学生不是旁观的“局外人”,而是改革战略的共同“创造者”,既是教育活动的接受者,又是改革的建构者。学生应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结合自我需求和客观实际,创造性地对学习方法和学习行为进行自我建构,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和教育文化进行重新设计,对教育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质疑。学校和学院层面可以设立专项基金,引导学生主持、参加教育改革项目研究,使项目研究成为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有效载体。

从功能论分析,学生参与教育改革的角色建构,促进了教与学的有机融合,培养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发展了学生的自立意识和民主精神。但是,如何提升角色理解能力?怎样增强角色行动能力?如何创设良好的角色实践环境?这一系列问题成为影响学生角色建构成败的关键因素。从学校层面来看,高等教育改革者必须深入学生群体,开展实证调研,依据学生需求进行教育改革;尝试将学生扮演的角色推向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轨道,促进配套制度的建立与转变;从学生群体来看,必须充分认识到自己是未来命运的主宰,主动思考改革与自身的切身关系,自主实现由“缺位”到“上位”的转变;于教师而言,必须深刻理解以学生为中心的内涵,并致力于教学方法改革,自觉地实现“主我”—“有我”—“无我”的教学境界转换;从社会外部环境分析,必须促使国家意志和高等学校办学理念、目标定位协调一致。

当然,以学生为中心并非意味一切迎合学生需求,教育教学方法改革还必须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必须充分考虑人才培养目标、必须结合学科门类特征。以学生为中心也并非是对教师作用的否定,而是更加凸显教师的引领作用与大爱情怀。

正如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全国两会上对简政放权的改革论述一样,改革不是剪指甲,而是割腕。改革不仅需要“吃螃蟹”的勇气,更需要“啃骨头”的干劲,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改革策略是对传统教育改革的开战,迎接我们的将是一座又一座的高山。在本次教育思想大讨论中,学生中心论理念得以充分体现,高等教育者不仅会“用心”倾听学生对自我学习的反思,也将“用力”收集学生对现有教学制度的评价,依据学生学习意愿与教学需求健全完善各项教育管理制度,逐步将学生参与教育改革演变成一种新常态和新机制。

(文字作者:李向东,华中农业大学信息学院党委书记)

  • 微笑
    微笑
  • 流汗
    流汗
  • 难过
    难过
  • 羡慕
    羡慕
  • 愤怒
    愤怒
  • 流泪
    流泪
责任编辑:陈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