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生科院通讯员薛雅文 图|生科院通讯员廖百鸣)4月30日中午,生科院青年教师俱乐部第三次活动在一综A202举行。在本次活动中,严建兵教授以广泛合作,学科交叉为主题,以他自己的经历就如何以组学为突破口,促进基础研究发展谈了自己的想法。该活动旨在促进青年教师之间学习交流,大家边吃盒饭边聊天,气氛欢快融洽。
端木德强教授简单介绍了严建兵回到母校以后所取得的成绩。他入选了“万人计划”首批青年拔尖人才等多个人才项目、到目前为止在《Nature Genetics》《Nature Communications》《PNAS》等国际著名科学杂志上共发表63篇文章,被引用2700多次,等等。
严建兵向在场的青年教师分享了他十几年来做科研的经历和心得。他认为,做科研无非有三种方式:第一,要敢于创新,想他人之不敢想,做他人之不敢做的东西。他分享了他们课题组最近首次完成植物单细胞测序研究的背后故事。第二,充分利用大数据。在基因组时代,数据本身不值钱,值钱的是如何解析数据,如何把数据和具体的科学问题结合,严建兵以他们课题组2013年《Nature Genetics》的研究为例,讨论了如何以大数据回答重要的科学问题。他还开玩笑说,好的研究只能用一句话讲清楚。第三,研究要系统要坚持。十年,甚至二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在这里严建兵以我校张启发老师2012年发表在《Science》杂志的文章为例,那是张老师25年坚持不放弃的结果。严建兵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学会坚持,有值得几十年如一日去追求的东西。“我们年轻的老师不能着急,要耐得住性子,慢慢去积累准备。”
在报告中,严建兵反复提到合作的重要性。在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以及美国康奈尔大学做科研的过程中,他深刻地感受到合作的重要性。例如,在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这样一个国际组织中,他们对发表文章的评价体系与中国截然不同。他们更加鼓励合作,而并不大关注你是否是文章的第一还是通讯作者。在康奈尔大学,这种合作交流的气氛非常浓厚。有正规的学术报告,也有很多老师学生自发组织的非正式的讨论会,大家面对面随意交流彼此的观点和看法,共同学习和进步。严建兵表示,这种合作交流的气氛对他今天的科研道路影响很大。
材料是一切实验研究的基础,对此,严建兵认为,好的实验材料应该具备三个性质:独特性、系统性、可操作性。这是他在近10以来收集实验资源材料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严建兵表示,自己会毫不吝啬地将花费大量心血收集而来的资源材料与他人共享。目前,国内包括中国农业大学、中科院、中国农科院在内的超过35个课题组在用自己的实验材料做不同的研究。同时他表示,这一分享的行为也在客观上促进了自己的研究。
最后,严建兵说,做科研要从简单问题入手,在致力于做出短期成果的同时,也要有长远规划。早期研究课题可以稍微广泛一点,但在不断深入的过程中,逐步将自己的研究方向集中缩小和深入,将基础与应用研究紧密结合,注重学科之间的交叉。他提到,目前在自己实验室,有一名大连理工大学计算数学专业毕业的博士在从事博士后研究。这名博士后并没有任何的生物领域背景,但有专业的计算数学的知识,而这正是大数据分析所必须的,这种学科的交叉对于科研的促进不言而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