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革命“新常态”
文/ 任雅琪( 外院)
正如习总书记所提出的“中国梦”一般,“新常态”这个词也给人一种眼前一亮,耳目一新的感觉。就像这个词的表面含义,我国的经济发展正处于攻坚阶段,我们必须使经济改革既要平稳发展,坚定不移,使其处于“常”的状态;又要力求创新,未雨绸缪,寻求“新”的契机。
习近平第一次提及“新常态”是在今年考察河南的行程中。当时他说:“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而2015 年经济发展的总基调便是着力体制增效,改革释放活力,为新常态奠定基础。因此对于民间市场改革以及国企改革,我们便能很好地以新常态的角度去观察。
众所周知,我国的国有企业,经过了半个世纪的发展,始终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旧中国,社会生产力水平非常低下,现代工业的产值比重少;解放战争中,人民政府组建了最初的社会主义国有经济;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迅速改变长期贫困落后的状况,党提出了“基本上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使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的奋斗目标。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国有企业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居于十分突出的主体地位。然而正因为国有企业坚实的基础地位,在前期改革中我们并没有将创新点放到国有企业的改革中,导致国有企业一直以“常态”在发展,没有企图寻找“新”的立足点,因而在国家社会体制快速发展的今天,国有企业体制正一天天走向僵化,改革迫在眉睫。就我个人看来,国企要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立足,就必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并且政府应敢于让国企放开脚步,减少国企的行政化色彩,实行政企分开,让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只有这样,国有企业才能彻底松松绑,释放企业发展的活力。
如果说国企是支柱,那么民间资本便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都不能轻易松口,就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们的地位是同样重要的。
当前,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是促进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一步“棋”。而金融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金融业中“两多两难”的矛盾依然突出,即企业多, 但融资难, 资金多, 但投资难。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降低金融业的门槛,扩大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的渠道。因此,此次两会以激活民间市场,扩大民间资本规模为突破口,力图寻找市场化改革的新思路。我认为要想使民间资本进入实体经济,就要给民间市场一定的自主权,让他们运用已有的资本建立起中小型的金融机构, 这既可以满足民间投资者对资金的可获得性,又可以弥补金融业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漏洞。以此来激发民间资本的活力,满足市场的需求,实现市场利益的最大化。中国的改革不能停留在“初级阶段”,也不能以“中国特色”为理由而排斥世界各国的现代化制度建设的经验。二十一世纪中国的发展不能主要指望偶然的机遇或外部的资助,而是取决于市场经济、法治和民主政治等制度建设上的进展。 而其中经济改革又是至关重要的环节,需要我们时刻关注市场经济的变化,及时提出创新性观点,真正实现经济改革的“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