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何红卫乐明凯
湖北再生稻生产历史悠久,曾是全国主要的再生稻生产省份,在政府没有大力提倡的情况下,不少地方的农民仍在自行发展。近年来,湖北通过高产创建、水稻集中育秧、产业技术体系等项目和技术措施,对再生稻的发展给予了扶持,再生稻面积呈现出逐年增加的势头。据2015年初步统计,湖北全省再生稻种植面积达140万亩。湖北省农业厅厅长戴贵洲表示,发展再生稻是湖北农业调结构转方式的重要内容,潜能很大。
优势
每年可增产稻谷8.75亿斤,增收10亿元以上
湖北传统再生稻发展区域是光温资源“两季不足、一季有余”的地区,种植条件得天独厚。戴贵洲介绍说,江汉平原、鄂东及鄂东南雨热同季,年均气温16℃左右,无霜期240~270天,水稻有效积温、年均日照时数、年降雨量充足,该地区种植一季中稻收获后还有一个多月的光温资源空闲,完全可以满足再生稻生长需要。
近年来,湖北省农业厅联合华中农业大学等单位围绕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又做了大量针对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研发和高效模式配套等推广工作,品种筛选、高产技术及机械化水平都取得了进步。通过选用再生率高的杂交中稻品种,加强栽培管理,可以缩小地区间的不平衡,缩小田块间的差异,使第二季平均单产提高到300~350公斤。
2014年10月,以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为组长的专家组对湖北蕲春县再生稻示范基地进行实割测产,第一季机械收割,再生季亩产383.4公斤,两季亩产达到988.5公斤;第一季人工收割,再生季亩产425.1公斤,两季亩产达到1030.2公斤。
基于此,戴贵洲认为,从现阶段来看,全省中稻面积常年在1800~2000万亩,剔除收获期较迟的油菜、小麦茬口外,全省可供发展再生稻的耕地资源在400~500万亩,近几年发展到350万亩很有把握,仅这一项就可增产稻谷8.75亿斤,每年可增收10亿元以上。
问题适合再生品种缺乏,机收不成熟
经过多年的发展,湖北再生稻产业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仍有些不足。在戴贵洲看来主要有三个问题限制了再生稻的推广。
技术不到位。适合再生稻种植的品种缺乏,“头季大穗、再生季多穗”的高产优质、再生力强的品种选育尚未取得重大突破。栽培技术没完全到位,还不规范。
目前机收不是很成熟。随着农村劳动力减少,再生稻要想大面积发展必须解决机收问题,现有普通收割机收割头季中稻时,履带会碾压20%~30%的稻茬,导致头季中稻机械收割比人工收割产量有一定损失,整精米率下降。
品牌和产业开发还不配套。从再生稻的全产业链来看,产业开发没有跟上,品牌创建乏力,企业带动力不强,适合中高档消费的绿色再生稻米宣传营销还不够。此外,有部分地方没有把再生稻作为一季粮食纳入统计,各项措施特别是投入跟不上,还抱着有收就收、无收就丢的态度,没有真正当一季庄稼种。
前景
适度扩大再生稻面积,推进产业化开发
目前,湖北的杂交稻大多是优质稻,品质至少是国标三级以上,而再生稻第二季应比第一季高一个级别,要达到二级米以上,米质不好的就不要推广。戴贵洲认为,再生稻的研发方向一定要把品质和效益放在首位,在第二季的时候做到少施肥,基本不打药。
戴贵洲说,湖北再生稻发展要依靠科技进步,进一步规范技术模式,实行全程机械化,加快专用品种的选育和推广。要普及适度密植、高留茬等增穗技术,加强促芽肥等关键技术的应用,提高再生季有效穗数,研究解决机收等技术瓶颈,努力提高单产。要大力开展“油菜(肥用、菜用、饲用)+中稻+再生稻”高产高效种植模式、收获模式等配套技术研究和推广。要结合高产创建活动,建立一批“油菜(肥用、菜用、饲用)+中稻+再生稻”万亩示范片。要创建村级百亩示范方、乡级千亩示范片,示范带动大面积均衡增产。
目前,湖北省已在黄冈、荆州等地制定了促进再生稻发展的措施,要继续研究支持再生稻生产的政策保障、物质保障和技术保障。加强与统计部门的衔接,把再生稻和早晚稻同等对待。
戴贵洲表示,适度扩大再生稻面积,抓好再生稻生产,是兼顾国家需求和农业生产实际的有效途径,是稳粮增收、提质增效的重要举措。要推进产业化开发,开展再生稻米品牌创建,打造一批高附加值的稻米品牌,提高湖北稻米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