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手机客户端
首页 > 新闻 > 狮山时评 > 正文

【言论】用敬畏、信仰、大气守住底线

核心提示:心存敬畏,方能自律;心存信仰,方得始终;心存大气,方成大器。党员干部更需要自觉修炼敬畏、信仰、大气之心,守住底线,才能做到“人民有信仰、民族有精神、国家有力量”。

前不久,继中国传媒大学8名干部违规案被通报之后,一周内教育部召开视频会议再次通报3校4案,把高校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上,其背后可以看到教育部直面诟病,恢复风清气正教育生态的勇气和决心。

这段时间以来,我校机关、部门、学院迅速行动起来,在全校掀起了学习贯彻《条例》《准则》的新高潮;各级领导深入党支部,认真开展党组织生活会、民主会,学习中央重要精神;各个单位按照校党委的统一部署,正在深入开展八项规定精神落实回头看和财经纪律专项检查整改工作。学习、思考、自查自纠的热度不减,“三深入”工作正扎实推进。

笔者认为,做好这些工作,落实党风廉政建设的要求,最根本落脚点在于,每个党员干部要有心里底线。我们需要心存敬畏、心存信仰、心存大气,守住灵台清明和行为底线,这样才不会被污浊浸染。

心存敬畏,方能自律。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中,敬畏是一份觉悟的态度,是一种睿智的境界。孔子说,“君子以恐慌修省。”荀子说,“君子大心则敬天而道,小心则畏义而节。”杨震说,“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者。”林逵说,“昔人畏四知,予独畏一心。”方孝孺说,“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曾国藩说自己平生有“三畏”:畏天命、畏人言、畏君父。先贤的“敬”不是顺从,“畏”并非害怕,而是价值追求和人格自律,所以才有羊续悬鱼、包拯抛砚的故事传颂至今。当下,敬畏依然是做人之本、成功之基、成事之道。党员干部,不管有钱无钱、无论有权无权,都需要对法度、对规则、对秩序心存敬畏。学校连续以“干部大讲堂”、专题党课讲授、专题学习研讨的方式推进教育学习,就是要党员干部清楚可为与不可为,自律自省,坚守底线。

心存信仰,方得始终。信仰缺失一度被认为是中国当代社会十大病态之首,违规干部尤其被视为缺失信仰的典型群体。其实,信仰并非是遥不可及的名词,信仰源自于内心对完美的追崇和向往,身边的真善美都可以是信仰。晚清名臣、我校前身湖北农务学堂的创办人张之洞,家族四代为官,都以清廉闻名。张之洞在朝是光绪年间名震朝野的“翰林四谏”之一,在家则秉持清廉家风,通过书信教导子女:“操守宜廉洁,办事宜谨慎,待人宜宽和”、“勿惮劳,勿恃贵”,甚至临终之际都不忘叮嘱子女“志须报国,勤学立品”,清廉作为信仰在家族中传承,铭刻在每一位后人的基因之中,族内才俊辈出,家训广为流传。我校水稻团队等科研集体则以学术创新为信仰,在科研的道路上砥砺奋进,屡获高水平成果。还有以责任和担当为信仰的戍边华农人,扎根边疆,数十年如一日默默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和力量。党员干部,只有心怀信仰,才能耐得住寂寞,挡得住诱惑,在多元时代坚守自我。

心存大气,方成大器。过于注重个人利益是违规干部的共同点,时刻计算得失终归难以从容立世,心存大气才是人生的大智慧。大气无关身份地位,而是为人处世的风范态度,普通党员干部心存大气,也可以如于谦一样说“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为人的大气,是记他人好处,看他人长处,想他人难处;工作中的大气,是不只顾眼前、更考虑长远,是不限于一域、更着眼于大局,是不追求暂时的成绩、而关注厚重的积累。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普通党员干部需要在读书学习中涵养大气,在工作中展现大气,善于制怠戒惰,淡泊从容。

廉政本在一念之间,导致的荣辱却是两重世界。学校紧抓学习教育活动,促使党员干部时刻约束自身行为,党员干部更需要自觉修炼敬畏、信仰、大气之心,守住底线,才能做到“人民有信仰、民族有精神、国家有力量”。

作者系南湖新闻网特约评论员 侯顺

责任编辑:蒋朝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