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李忠云书记在校领导班子述职述责述廉大会上谈干事创业,强调“把方向、明宗旨、严党纪、强监督”,推进“三严三实”教育;邓秀新校长在谈国际交流“十三五”事业规划时,提出“出政策、采实招、收干货”;回溯几周前,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选手们不约而同地谈到了“事业”与“职业”的逻辑关系,他们吐露心声:要把辅导员当事业来做!
凡此种种,无不透露出大家对事业的孜孜追求,对事业的坚定信仰。
回顾一年来学校事业走过的风风雨雨,我们发展很快、成绩很多、形势喜人、前途光明,同时也得看到,我们前行中还有很多棘手的问题亟待解决:人才队伍建设藤蔓常青,但“高原”凸显,“高峰”不多;科研实力长足进步,但解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科学前沿的成果偏少;教学工作动实招、收实效,但距“一流本科教育”的目标还有很多路要走;育人工作与文化建设,屡见创新,但推动中仍觉得乏劲乏力甚至乏术,新的典型树立尚待时日;大学章程颁布、综合改革号角吹响,实质性进展尚需再接再厉;学习领会落实文件精神,上头“热”、下头“冷”,“最后50米问题”依然存在;学校美誉度不断增加,但社会媒介影响力与整体综合实力不相匹配。
这些情况不至于“痛定思痛”,但的确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从这个角度讲,我们要把干事业放在信仰的高度并努力践行,方能弥补于万一。
对事业的信仰要求我们每个教职员工“站在书记校长角度考虑问题”。这句话在青年同志中已有一定的共识。笔者以为,从书记校长的角度考虑问题,就是要有战略思维和战略考量,这实际上也体现在编制“十三五”规划的全过程中。有的同志动辄“我”怎样,没有考虑“我们”怎样,学校事业发展好了,我们个人自然就会获得发展空间。事实上,在诸如科研倾向、办公条件改善、实验设备配置、干部人事调整等问题,我们应该更多地站在全校的角度思考,如果你是书记校长,应该如何当好这个“家”?大局意识、奉献意识现在报端难见,但不失为至理。有人说,有些高校都放假了,我们还在奋斗,学校抓得如此紧跟我们体量小底盘小有关,再不努力“挤”出时间去追赶,我们的差距会越拉越大。记得80后博导殷平教授说过:“好多科研成就就是在假期里迸发的!”笔者认为,很有道理!“站在书记校长的角度考虑问题”还需要我们有时间“发呆”,即使每天工作8小时,也得留出8分钟来思考当天工作的得失。
对事业的信仰要求我们每个教职员工“工作不要挂在空挡上”。大家知道,挂空挡,引擎运转,但是不做有用功。李忠云书记讲,我们应该时时绷紧弦,思考为国家做点什么,因为我们用的是纳税人的钱;邓秀新校长说,每个教职员工应该思考自己对华农的贡献有多大。“忙,成为一种常态”,但要忙在实效上、用在刀刃上。若是科研教学,就应该对每个实验步骤了然于心、对每张课件烂熟于心;若是开会,就应多碰撞,产生新思想,改进新方法;若是检查评比,就是为了奖先惩后,揭示新矛盾,解决新问题;若是讲话、写文章,就是为了启迪新思想,给人找到新目标、新方法。或许“文山会海”咄咄逼人,练就了一批作风“飘逸”的“空挡手”,一键启动很潇洒、轮盘力道大、油门哄得震天响,却挂了个空挡,耗油无数,轮胎一动也不动,这样的工作方法很危险。
对事业的信仰要求我们每个教职员工从“靠天收”到“精耕细作”。在加拿大,种植大豆很简单,大飞机载着几吨种子在广袤的土地上播撒,不用管理,等几个月便开大机械去收割,这是“靠天收”。但在中国不一样,农业生产要“精耕细作”,我们的工作何尝不是如此?要精于谋划,任何事情不可能横空出世、一蹴而就,有的谋划就在一闪念,谋与不谋,冰火两重天;精于落实,如何结合华农自己的情况,走自己的特色之路,把事情落实、落地、落细、落小,让好事更好,让重要的事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精于方法,有的同志说,工作多得像水,抓不住、抓不起,忙完这段就可以开始忙下一段了,这就要求我们注意工作方法,抓重抓主抓大抓精抓尖,凡事分个“三六九”、ABC,用好统筹方法,在方法论上琢磨,才能在工作上有起色。
“事业”,不是简单的单纯名词,理解这两个字,要用毕生的精力。不曾一起熬夜加班,怎么谈事业?不曾创新思路、殚精竭虑,怎么谈事业?不曾自我剖析、自我批评,怎么谈事业?不曾想拿着斧子去开山、披荆斩棘,怎么谈事业?
谈事业不是空话!谈事业、干事业要有信仰。
期末、总结,年关、春节,放假、度假,总可以“闲”下来,可是事业“闲”不下来,时不我待。放松是为了更好地开始,放松可以,但真的全放松了可能连末班车都赶不上。其实,闲暇之余,用来思考一下事业,这本来就是对事业的忠诚,也是对事业的信仰。
(本文作者系南湖新闻网记者 川竹)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