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手机客户端
首页 > 新闻 > 人才培养 > 正文

大学生科技创新:“量变”到“质变”的成长

核心提示:3月3日下午,2015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十佳项目”、大学生科技创新“十佳作品”颁奖仪式暨2016年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师生座谈会召开。会上,师生们交流了在项目研究过程中的感受与体悟。

南湖网讯(通讯员孙燕 李梦境)3月3日下午,2015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十佳项目”以及大学生科技创新“十佳作品”颁奖仪式暨2016年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师生座谈会召开。获奖学生代表、优秀指导教师代表与教务处负责人参会。

据了解,2015年,学校获批128项国创项目,立项2016年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SRF)项目352项。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相比结果而言,在过程中的体验与感悟更为重要。2016年时值我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推进年”,颁奖仪式后,师生们对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想法观点进行了讨论交流。

导师:“以梦为帆,实践 担当”

食品科学技术学院的张久亮老师指导的科研论文连续两年被评为“十佳作品”,其指导的国创项目也入选了2015年“十佳项目”。“任何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默默无闻、勇往直前、坚持梦想的人才能有所收获。大学生科技创新便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张久亮始终坚持这样的观点,他认为学生选择研究课题应联系自身兴趣,并磨砺做事做人的品质,为今后进入社会、进入更高的平台打下坚实的基础。

“有的学生申报项目带着‘中国式过马路’般的盲目跟风心理,没有明确的目标。” 水产学院的高坚老师表示自己会提前与学生沟通,然后选择那些有想法、真心喜欢做科研并能坚持的学生。

资源与环境学院的丁树文老师强调团队精神,他认为项目主持人应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成员形成合力共同努力。“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考验的是我们的科研情操。” 丁树文说道。

“也许我们的研究不能真正应用于社会,但可以解决个人问题。项目选题既要有学术性,也要有实践性。”外国语学院的潘不寒老师针对人文社科类科技创新项目的特殊性谈道,“创新应导向实践,个人兴趣要与职业发展相结合。”

学生:“兴趣驱动,守望丰收”

“从最初的未知到慢慢了解,遇到瓶颈时钻研几个月都没有结果,却能偶然在某天吃饭时灵光一闪、豁然开朗,科技创新的过程真的很可贵。”工学院的郑岳智作为“十佳项目”负责人,回望一路艰辛,深切体会到了“只有坚持才有收获”的道理。

园艺林学学院的鲁丰也谈到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贵在坚持,将大目标分为小目标,一个一个地逐步去实现。“兴趣很重要,但兴趣也可以培养。接触、尝试、思考,在每一次小小的成功中一点点进步。”

审核人:曹震

责任编辑:沈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