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树讯院士在做报告 (供图 黄青)
南湖网讯(通讯员王先洪 王晨)4月16日晚,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研究员、棉花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棉花学会理事长、棉花遗传育种专家喻树迅做客南湖学术论坛,在第二综合楼六楼会议室为大家做了名为“协同创新,助中国棉花科技腾飞”的主题报告。
喻树迅研究员首先和大家谈了中棉所的创新经验,他先从中国棉花研究所的五十多年发展历史谈起,“中棉所1957年成立于北京,1958年迁至安阳白璧大寒村,大寒村当时是一个极其贫穷的地方,当时那里存在三难:小孩入学难,青年找对象难,老人治病难。正是那样的环境历练出了中棉所的精神: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勤于实践、勇于创新。”后来中棉所搬到安阳开发区,解决了交通不便及三难问题,又致力于人才创新,创造各种条件大力引进和培养人才。在中棉所所有工作人员的协同合作下,中棉所取得了很多成就,包括4个国家一等奖、11个国家二等奖、新培育棉花品种88个。他又讲了中棉所接下来的目标和任务。他说首先要达到棉花的高产优质,最重要的一点是实现“五化”,即规模化、信息化、智能化、全程机械化和服务社会化,做到这“五化”才是发展棉花的根本,然后是要极力推广快植棉。他还和大家一起分析了我国棉花的现状,给大家展示了我国棉花现状的数据:总产700.6万吨,面积8200万亩,单产85.4公斤/亩,总产更是达到世界第一的水平。
要达到这个目标和任务又需要全国各个研究单位协同创新。在过去的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喻树迅研究员通过牵头“973”项目,联合全国包括中科院、北京大学、西南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等单位协同创新,在国产转基因抗虫棉培育、棉花纤维发育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中对于棉花纤维的研究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接着他又将协同创新扩展到国际范围,与美国共同主持棉花基因组测序,以“中棉所+北大+华大+美国农业部南方平原中心”的模式完成了2个二倍体及1个异源四倍体的棉花基因组测序。研究的最终的目标是通过“大学+科研+政府+公司(推广)→棉农”的模式让棉农受惠,真正地通过协同创新助中国棉花的科技腾飞。
对于喻树迅研究员的报告,老师和同学们踊跃提问,来自棉花课题组的博士生何昕问到:“我知道您现在在研究短季棉,我了解到现在已经培育出生长期为110多天的短期棉了,请问还有周期更短的棉花吗?生长周期短会影响到产量吗?”“现在已经有了生长周期只有90多天的短季棉了,短季棉产量当然会低一些,”喻树迅解释道,“短周期虽然会影响产量,但是现在已经发现,根据气候特点,南方周期120天左右的棉花,北方周期100天左右的棉花产量都还是比较好的。”
最后,喻树迅研究员再次给大家强调协同创新的内涵,他说:“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会把自己定位放低一点,学会和别人合作,把大家的能力集中到一起来,这样才能创造出更大的成果,这也才是协同创新的意义。”
审核人:涂礼莉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