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网讯(通讯员吴明德)日前,“保护地番茄灰霉病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现场考察及研究进展汇报会在湖北省咸宁市嘉鱼县召开。该项目是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保护地果蔬灰霉病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的一部分。
本次会议由我校植物科学技术院主办,咸宁市农业局和嘉鱼县农业局协办。副校长姚江林、农业部农技推广服务中心杨普云研究员、中国农业大学植保学院院长彭友良教授等相关领导及业务骨干70余人参加了会议。
与会代表对嘉鱼县新街镇长行果蔬专业合作社和咸安区香泉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大棚番茄进行了长势和病害发生考察。现场考察结果表明,基于使用生防菌木霉T-51(苗期使用)和链霉菌3-10(花期使用)为主的绿色防控措施对番茄灰霉病有明显的防控效果。
我校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梅方竹处长主持了随后的项目进展汇报会,项目主持人李国庆教授就我校课题组番茄灰霉病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方面上取得的进展进行了汇报。经过3年的研究,项目组在灰霉病病原多样性、成灾规律、抗杀菌剂现状及生物防治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已描述并发表灰霉病菌新种1个、新纪录种2个,发现了灰霉病菌黄色菌系,发现灰霉病菌存在潜伏侵染现象,明确了灰霉病病菌对多菌灵、乙霉威、啶酰菌胺和咯菌腈等杀菌剂的抗性水平,探讨了木霉T-51、酵母菌C410和链霉菌3-10的防病潜力和机制。专家组认为,该项目组构建的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绿色防控技术集中了木霉和链霉菌的优势作用机制,防效明显、操作简单,建议加大开发力度,扩大示范区面积。
【背景资料】
由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引起的灰霉病是多种水果(如草莓和葡萄)和蔬菜(番茄、黄瓜、茄子和辣椒等)的重要病害之一。近年来,由于保护地栽培果蔬面积不断扩大和推广优质品种,以及保护地低温、高湿和弱光环境,使得保护地果蔬灰霉病的发生日趋严重,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另一方面,由于保护地栽培的果蔬主要供给城镇人口的日常生活,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及城镇人口的增加,保护地果蔬供给稳定性及安全性势必成为今后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据不完全统计,江苏、山东、湖北、河北、河南、辽宁和新疆等省(自治区)保护地栽培的蔬菜(如黄瓜和番茄)以及水果(如草莓和葡萄)等作物灰霉病的发病率平均达到20~30%,在重病大棚,发病率可达50%,部分大棚甚至绝收。
灰葡萄孢菌是典型的死体营养型病原真菌。迄今为止在许多植物上均未发现真正的抗病品种,对灰霉病的防治主要还是依赖杀菌剂。然而,灰霉病菌极易对杀菌剂产生抗性,使化学防治失效。灰葡萄孢菌频繁产生抗药性一方面加大了控制该病害的难度,另一方面迫使农民加大杀菌剂的用量及使用频率。由此产生的杀菌剂药害和残留不仅降低了果蔬品质,而且严重威胁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因此,在农业部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保护地果蔬灰霉病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201303025)的经费支持下,我校开展了建立保护地果蔬的绿色防控技术体系的相关研究。
审核人:李国庆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