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新闻网上一则“好实验更需要‘好试验’”的新闻引起笔者注意。植科院的余四斌教授给学生做了场报告,与众不同的是,余老师的这个报告内容一点也不“高大上”,他讲解的是“如何进行田间试验和数据分析”的“土”问题。
通过搜索,笔者好半天才基本理清了此“实验”和彼“试验”的勾连和区别——实验:是为了检验某种科学理论或假设而进行某种操作或从事某种活动;试验:则是为了察看某事的结果或某物的性能而从事某种活动。
其实,余四斌老师实际上想通过他的讲述,让当下的学生在重视实验室“实验”的同时,更不要轻视了田间“试验”。张启发院士也参加了师生交流会,并给出建议,做实验要重视数据,还须重视两个“本”:实验室记录本、田间记录本。
没过两天,朋友圈里被一则新闻刷爆:不甚知名的河北科技大学一位“非典型”青年教师韩春雨副教授,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生物技术》上发表了一篇论文(该杂志影响因子为41.5),让科技同行眼热心跳,艳羡不已。有评论说:该成果核心为一项替代目前通用的Cas9的基因组编辑新技术,“这一成果打破了国际基因编辑技术的垄断,实现了中国高端生物技术原创零的突破。”更有评论认为,“(如果)未来中国任何一所普通科研院校都能出现这种激动人心的科研成果,那么中国的科研实力才是真正的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而河北科技大学官网上,对此“重大成果”,仅发布了一则170字的简讯。
此前南湖新闻网上曾有评论说,不要将科学与学术的大厦建在沙滩上。诚哉此言。如果说科学家含辛茹苦呵护垒起的科研的宫殿里,论文、专利、技术、专著等是其重要的断面,那么科学实验和科学试验,则是其不可或缺的两大根基,因为,两者都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地基不牢,地动山摇。偏废了任何一途,科研能够飞起来么?即使歧路旁出,恐怕也不会长远、不会平稳。关键的问题是,目前为什么重实验多于重试验,重paper而轻视其他?且成为一种“流行病”而颇具市场?
一句话,在强大的政策导向、影响因子“决定论”面前,似乎各种热爱、真诚、使命都被无情的打倒、击败,正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段。
“总是去安慰,常常去帮助,有时去治愈。”这句话成为了医者仁心的不二格言。那么,对于科学工作者而言,我们的信条是什么?我们的信仰何在?是德先生与赛先生?还是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记得一个教育学者曾说过,敲敲打打、修修补补的科研绝不是创新。一个真正的科学家,每天思考的应该是,为了人类心智的荣耀!他要努力自省的是,我每天的存在和付出,对于全人类的进步,有何价值和意义?
影响因子无法影响社会进程。
影响因子唯一能够影响的,可能仅是一己的得失荣誉,与他人和社会而言并无太多关碍。作为农业大学的学人,作为以振兴“三农”为己任的学者而言,最应该考虑和挂怀的,不是影响因子和被引次数,而是民生因子、“三农因子”,他所孜孜追求的应是扎根田畴,做好试验和实验,去促进农业的发展,去富民、惠民、利民,最终达到促进社会进步,惠及民生发展,影响人类进程。在这一过伟大进程和艰苦探索中,他的个人价值、存在的意义,自然得到最大的迸发和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