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日下午,学校召开传达学习“科技三会”重要精神讲话座谈会。会上,校长邓秀新提出了“四点要求”,其中,“准确定位,科技工作者要找到自己的‘坐标系’”这句话,尤其引发了笔者的思考。
今天,科研工作者为什么要做科研?科学家如何找到自己的“科研坐标”?
正如邓秀新校长所说,科研工作者首先要永葆创新激情。这就要求我们把科研作为毕生追求、矢志不渝的事业,而不仅仅是一项谋生的职业。科学研究的基本任务是由已知,进而探索、认识未知,其本质和活力之根本就在创新。而激情就是创新的源头活水。古人云,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兴趣和激情,乃是促使科研工作者承受科研寂寞、迸发学术活力、产出“不确定”成果的重要支撑。无法想象,一个对科研不感兴趣、提不起兴致,一个对社会不愿承担使命和责任的人,能够在科学研究的殿堂里找到一把钥匙,确定一方坐标,开启一片天地,他必将迷失在迷漫的星空。
另外,要打破思维定式,不守常规。《国际歌》里有这样一句歌词:让思想冲破牢笼。思想解放是创新创造活力迸发的前提。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活力,首先必须冲破各种有形无形的束缚,而打破无形的思维之墙尤为关键。比如,我们要从“跟踪思维”定式中跳脱出来,不再一味简单跟踪、模仿(抄袭)、借鉴,而应有自己科研的道路自信;要从“行政思维”的惯性里清醒过来,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要提高服务意识,行政力量要成为科研产出的重要助手、推手,而不是“看不见的手”,科研人员也要摒弃一味的“等靠要”“短平快”意识,瞄准科技、民生前沿,发掘自己的科研兴趣,乘时应势,主动作为;还应从画地为牢、分科过窄过细的“学科思维”定式中挣脱出来,寻找新的科研爆破点、学科增长点。学科本身有其流动性、创新性,也有其保守性、固定性,我们不能坐等学科“边界”无形中成为视野的“盲区”和思想的“边界”,而应不断打破、拓展这个边界。
还需要深潜下来,磨砺韧劲,营造浓醇风尚,慢慢找寻坐标。板凳宁做十年冷,科研亦须十年功。除了激情,科研人员还须不断坚持一股韧性,敢于成才、奋力成才,也要积攒一点苦劲、巧劲,甚至是运气。对初入茅庐的“青椒”,除了扶上马,还应送一程,“大鱼前导、小鱼尾随”的从游之乐里,既有师与生的相濡以沫,也应有大方之家对后辈学人的相知与提携,还有小字辈对学术“大牛”的质疑、挑战与超越,这样才能形成科研永续常青的良好生态。同时,还应营造宽容宽松的评价环境和土壤。对农业有情怀,对于农业工作者也应倾注情怀,除了大水漫灌、堆肥施肥外,不拔苗助长,时常松松土、锄锄草,宽容失败,甚至是鼓励失败,是我们的人才成果竞相迸发、竞相涌现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