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手机客户端
首页 > 新闻 > 人才培养 > 正文

三年成一诺:跨越4000公里的“家访日记”(2)

核心提示:为了3年前的家访约定,资环院13级辅导员叶世英用8000公里的行程履行了对学生的承诺。

8月17日午,葡萄架下的青年和梦想

胡杨三景:活着·死去·倒下
门前的胡杨树

“村子紧邻火焰山和库木塔格沙漠,年平均降雨量25毫米,蒸发量却高达3000毫米。连艾力家门口的几棵胡杨树也倒了。村里的生活生产用水全靠打井抽地下水,要130米深才能抽到水。”

一个不到6岁维族小女孩骑着三轮车经过时,艾力告诉叶世英,这里的小孩子都会驾驶这种三轮车,因为从小就要帮家里收运葡萄,干各种农活儿。上午,叶世英跟着艾力去地里看种植的葡萄。“家里的新鲜葡萄一公斤能卖到3块钱、5公斤新鲜葡萄能晾1公斤葡萄干、一公斤葡萄干大概卖10块钱、家里今年总收入一万五千元左右……艾力一边忙着一边跟我说话。”

搬葡萄
搬葡萄

葡萄地浇水用电记录
查看葡萄地的浇水用电记录

在与艾力的堂哥交谈中,叶世英了解到,由于家里有老人,当地经济条件又有限,所以这里的维族青年很少外出务工,有机会上大学就上,没考上的便在家种葡萄。艾力的堂哥今年30多岁,家里有两个孩子,年收入在四万元左右,有时也会去5公里外的小铁矿厂做做临时工。艾力告诉叶世英当初中考时村里只有他一个人去县城读了高中,去见识外面的世界。

“我跟他讲起了自己在县城读高中时的糗事。我想要告诉他,孝敬父母并不意味着你不能离开村庄,你可以努力规划好未来的生活,才能保证父母有一个幸福的晚年。”也许,葡萄架下的这番话会让艾力找到属于自己的奋斗方向。

3年前的承诺,8000公里的赴约,叶世英完成了自己与艾力的约定,也为艾力带去了学校的温暖与关怀,相信这次远程家访会给艾力的学习生活带来新的力量。

日记最后,叶世英这样写道:“国务院2004年的16号令中明确提出‘学校要建立与大学生家庭联系沟通的机制,相互配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校也多次召开专题研讨会探讨家校联合教育工作,学院经过6年的探索也逐渐形成了全员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风气。新的学期即将开始,面对全院1200多个家庭的重托,我们必须要对育人工作敬畏有加,全力出发!”

家访手记摘选:

“归期已定,艾力妈妈特地给我做了炖羊肉。两位老人希望我多住两天,但由于工作,我只好跟老人约定以后会带着自己的孩子再来看望他们。”

“艾力说,他有个同学在福建上大学,得知我来做家访后一定要过来送行,因为很羡慕艾力能到这么严谨的学校,遇到朋友般的老师。”

“去赶车的路上,艾力和我说他们家几代人都住在这个小村庄,如今生活条件在一步步改善可自然条件却在快速恶化,看着父母一天天老去,心里很不好受。……我只希望年轻人能多走出去能多一点。其实,不分地域不分条件,每一个学生都是家庭的希望和支柱,当每一个小家都有希望时,学校、社会、国家岂不都有希望!想到这里,脚下的步伐和心中的信念无比的坚定!”

“在家访的两天时间里,一直感动于两位维族老人的真诚和淳朴。但村庄的生活条件及自然环境也让我有着担忧。有限的土地承载力和村民固有的观念使得经济发展受限,观念也有局限性。幸好,艾力得益于父母和哥哥姐姐终于走出这里,几年大学生活能够让他有走出去的勇气和实力。”

“艾力说,学校给了他们很好的条件,现在就只想好好学习,顺利毕业找到满意的工作。艾力在学校从未主动向我和学校讲他的困难,而我却不得不反思自己是否做得足够仔细。我意识到,少数民族学生的发展进步成才关乎到民族地区发展进步和稳定繁荣,对此要有更深和更新的认识。”

审核人:赵慧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责任编辑:李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