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三个根本问题,高校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在仔细研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后,笔者认为,对于高校和教师来说,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就要紧扣“德”来育人,围绕“德”来树人,把培育一流人才作为高校工作的根本遵循。
要充分发挥基层学院立德树人的主体作用,充分尊重教育管理规律。人无德则不立,国无教则不强,立德树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如何落实这个根本,牵住这一牛“鼻子”呢?育人是宏大命题,也是生动的实践。育人的根本在于学院和学院的教师,在于虚实相济的平时。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也可以认为,没有一流学科,没有一流学院,也就难有一流的大学和一流的中国教育。
在加快建成特色鲜明研究型大学、奋力发展成为世界知名大学的路途上,需要有这样一批育人单位、一批学院勇挑重担、攻坚克难,以“发展一流学科、产出一流成果、培育一流人才”为己任,为“五个一流”“美丽华农”“双一流”建设奠基。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了“三个遵循”,即“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对于大学的学院而言,更须遵循学院教育改革、管理创新的规律,先行先试、锐意探索,在推进大学综合治理的视域下,蹚出几种可堪检验的学院范本,闯出适合学校发展的华农特色、“狮山模式”。
要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立德树人的主体作用,充分激发教师“培育一流人才”的价值追求。育人是一辈子的事,“三全育人”更是华农的传统。唯有充分坚持、充分加强这个传统,不断凝练、拓展“视学生如己出”“串学生门、知学生情、晓学生难、解学生忧”等已被师生认可、社会赞誉的理念与传统,让“培育一流人才”成为高校教师安身立命所在、勤耕苦读所系。习近平指出,广大教师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另外,包括思政在内的所有教师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这就要求,高校教师要不断修炼师爱和师德,坚持本分和初心,坚持教好书、育好人,在专业教育中涵化价值观教育,传播正能量。学校要充分营造“育人为本 崇尚学术”的浓醇氛围,建立支持教育教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政策导向,激发教师以“培育一流人才”为荣、为己任的文化基因、内生动力和外部驱动力。
要始终坚持“心中有学生”的育人理念,不断深化“大思政”的育人格局。“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对于高校教育工作者而言,就是要做到“心中有学生”。邓秀新校长这样描述他心目中的理想大学:“一所大学应该是很安静、有浓厚读书氛围的……老师都爱专业、爱事业、爱学生。细化到每一办学环节,我们应把更多财力投入到教学上、人才培养上。”也有学院教育工作者提出“心中有学生”的朴素理念。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则说:“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无论怎样的描述,都要坚持对学生的爱,也都要不断深化“大思政”的格局,“爱人者人恒爱之”。
在7425亩的狮子山,田畴、水面参差交错,处处都是育人土壤,人人都有育人指标,时时都有育人实践。无论是课堂、图书馆,还是剧场、艺术馆,甚至是寝室、食堂,“大思政”的系统都在运转,育人的引擎都在轰鸣。
与此同时,习近平在讲话中还专门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这无疑要求我们思政工作要久久为功、常做常新、善作善成。我们的“祝鑫工作室”“红色微博”“千问计划”等等,都是思政拥抱互联网的鲜活案例,现在和未来,“互联网+”“Web3.0”背景下,如何坚守育人阵地与载体,推动思政工作的入脑入心入网,是一个重大现实课题,需要深入研究、具体践行。
(本文作者系南湖新闻网评论员陈治国)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