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手机客户端
首页 > 新闻 > 人才培养 > 正文

李忠云:坚持立德树人 打造社会实践育人特色

核心提示:抓好实践育人工作,要搭好平台,搭建“三下乡”社会实践平台、研究生志愿者支教平台、公益爱心组织平台;抓好实践育人工作,要建好机制,建立完善长效激励机制、投入保障机制、校企校地共建机制;抓好实践育人工作,要树立品牌,精心编创话剧《牵挂》,持续推出系列文化成果,以榜样的力量鼓励人、影响人、带动人。

【编者按】在6日召开的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上,我校党委书记李忠云同志作主题发言,系统总结了我校秉承优秀办学传统、长期坚持社会实践育人的经验,阐述了实践育人的深刻内涵。南湖新闻网现刊发发言全文,以期进一步激发我校师生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自觉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强调,要重视实践育人,坚持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受教育、长才干。

华中农业大学在119年的办学历程中,秉承“勤读力耕、立己达人”的办学传统,注重引导学生深入基层、深入农村,在实践中增强社会责任、培养家国情怀。2013年12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我校“本禹志愿服务队”亲切回信,高度肯定他们在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中取得的成绩,并希望青年学生坚持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以青春梦想、用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回信既是给“本禹志愿服务队”及志愿服务事业点赞,也是对学校长期坚持社会实践育人的认可。下面给合学校工作谈几点体会:

第一,抓好实践育人工作,要搭好平台。我们认为,农业大学的学生必须学农、知农、爱农、为农,要发挥科教优势,创造条件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建立起对人民的感情、对社会的责任,成为奉献者、服务者。为此,我们重点抓好三大平台建设,把实践育人落实落细落小。

一是打造“三下乡”社会实践平台。推进主渠道与主阵地紧密结合,每年由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带领学生开展“十题百村观察”“千村万户调查”等主题实践,到井冈山、延安等革命老区实地调研考察,了解国情、社情、农情。实施“与岗位科学家同行”等特色实践活动,参与产业化科研项目,推进科教融合、校企联合等协同育人。“三下乡”活动实现了学生参与全覆盖。

二是搭建研究生志愿者支教平台。从2003年起,学校每年选派研究生志愿者到贵州、湖北建始等贫困地区小学支教一年,至今已选派了13届,共116名志愿者到贫困山区奉献青春,服务发展。这十四年,我非常关注这些同学的成长,这些“80后”“90后”的青年学生支教一年后变化很大,从原来“6+1”的“被呵护者”,变成心中有他人、能够主动关爱贫困山区孩子、担当育人责任的“关爱者”,有家长跟我反映,“孩子去支教后,懂事明理了,能够吃苦奉献了。”志愿者回校完成研究生学业后,这段支教经历得到社会认可,有的成为高校教师,有的成为国家部委公务员,有的应聘到知名企业工作,始终能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他们的成长说明,支教这一社会实践的有效形式,既是青年学生在实践中接受锻炼、成长成才的重要载体,也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的重要抓手。高校立德树人,一定要引导青年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多与普通群众接触,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在农村基层一线,经受锻炼。社会实践的目的在于育人,在于培养学生成长为国家需要的优秀人才。

三是建设公益爱心组织平台。我们设立团支部公益委员,把志愿服务小组建在团支部上,让志愿服务的触角延伸到班级,激活了大学育人的新课堂。目前全校共有本科生注册志愿者17519名,占学生总数的93%,参加红杜鹃爱心社、食科一家人、绿色协会、阡陌学堂等公益社团成为新生入校后的自觉行动,现在业余时间参与关爱农民工子女、残障人士、社区服务、义务献血等志愿活动的多了,在宿舍打游戏的少了。学校多年的坚持形成了人人争当志愿者的良好氛围,志愿者精神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二,抓好实践育人工作,要建好机制。学校始终把社会实践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加强教育引导,积极探索常态化、制度化的实践育人机制。

一是建立长效激励机制。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我校已开始把学生社会实践作为必修课计算学分。近年,制定了实践育人总体规划,出台加强志愿服务育人的意见,把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情况作为评先评优、保研推荐等重要依据,把志愿精神纳入思政课教育教学,坚持从一年级开始抓志愿精神教育,新生开学典礼就组织一场“奋斗的青春最美丽”优秀学生成长报告会,为新生树立道德标杆,引导他们养成优良品格和服务社会意识。最初,选拔支教团志愿者还要靠保研优惠政策吸引,现在变成了学生竞相报名的自觉行动,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安玥琦、话剧《牵挂》主演陈丽成绩列专业第二,本可以直接保送读研究生,都是自愿选择先去贵州支教一年。

二是完善投入保障机制。学校设立社会实践活动专项经费,每年投入超过100万元支持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重视发挥教师在实践育人中的作用,成立教师志愿服务队,以傅廷栋、张启发、陈焕春、邓秀新等院士为代表的一大批科学家,既“顶天”开展前沿科学研究,又“立地”带领学生深入田间地头服务社会,引导学生在实践中长真知、担责任。

三是校企校地共建机制。社会实践坚持与学校实施的社会服务“111计划”结合,与科技推广、精准扶贫工作结合,与企业、地方发展需求结合,在武汉黄陂王家河街道、贵州大方县、广西扬翔集团等建立实践基地150余个,我校获评首批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一批社会爱心企业积极关心学校志愿服务工作,近五年累计募集500余万元支持支教教育事业。如武汉二航局从2011年起连续支持学生贵州支教,帮助改善校舍,资助贫困学生;上海某投资公司捐助200万元支持我校爱心支教和助学工作。

第三,抓好实践育人工作,要树立品牌

一是以榜样的力量鼓励人、影响人、带动人。学校以弘扬“本禹精神”为核心,积极挖掘其中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树立学生身边的典型,讲好“社会实践故事”“青青奉献故事”。近年,我校从社会实践活动中先后涌现出了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安玥琦、荆楚楷模“阡陌学堂”创始人赵芸逸等一批青年典型,形成了华农“学生群星”现象。

二是精心编创话剧《牵挂》。以“本禹志愿服务队”十余年来的爱心接力行动为创作源泉,以徐本禹、赵福兵和舍己救人大学生烈士张瑜三位优秀青年典型为原型,创作了话剧《牵挂》,再现志愿者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感人情景。该剧先后在湖北剧院、国家大剧院等公演50余场,李源潮同志全程观看并给予高度评价。目前,观看《牵挂》已是我校新生的第一课。

三是持续推出系列文化成果。推出了图书、原创音乐、本禹志愿服务队陈列室、微电影等文化成果。2015年我们整理徐本禹等志愿者十余年来的支教日记,出版了《有一种青春叫奉献——本禹和“本禹们”的爱心接力》,讲述“本禹们”的青春故事,教育部、团中央和省委多位领导做出批示。

多年来,学校始终坚持实践教育与理论教育相结合的做法,得到了全校师生的一致认可,在实践中受教育的思想深深影响着一批又一批的华农学子。全校学生都能自觉通过参与各种社会实践了解社会、砥砺意志、增强社会责任感,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回报社会。每年,学校有超过20%的应届毕业生志愿到基层和西部地区工作,学校连续三年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学生报名数和实际参加数均位居湖北省高校前列,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保持在94%以上。作为扎根荆楚大地的一所农业高校,华中农业大学将认真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本次座谈会精神,不断强化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积极履行服务“三农”的社会责任,为湖北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程华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