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手机客户端
首页 > 新闻 > 狮山时评 > 正文

【言论】厘清立德树人实践中的三种关系

核心提示:立德树人是一个长期性的系统工程,还有着比如内部治理和外部环境、传承发展与改革创新等等很多关系。但笔者认为,抓住了“主角”与“配角”的关系、“思政课”与“专业课”的关系、“主动”与 “被动”的关系,应该是抓住了立德树人的关键所在,需要我们认真对待。

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是当前高校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和工作要求,具体到一所大学,学院是主体,教师是主力军,学生是核心对象。笔者以为,要持续提升“立德树人”的效果,以下三个关系须厘清。

一要处理好“主角”与“配角”的关系尽好责。“三全育人”理念下,人人都是育人要素,但在育人的生态系统里,不同的要素结构功能不同,发挥的作用也不同,可以肯定的是,主角不能无故缺位,配角也不能无端失语;主角、配角同心同向,方能下好协同育人这盘棋。这就要求——我们的党务部门、马列教师、思政战线和辅导员、班主任队伍,要积极作为敢担责,满怀自信走上前台,旗帜鲜明地抓德育,围绕理想信念教育的“总开关”,抓好思政的长链条、全链条,而其他管理服务部门、专业教师和管理服务人员也要履职尽责不失责,不推诿扯皮,不溜奸耍滑,要不折不扣管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与此同时,主角还应放下架子多沟通多协调,请求配角多支持多帮助;配角也应心怀大局,围绕中心多敲边鼓,唯有如此,方能奏好动人的育人交响曲。

二要处理好“思政课”与“专业课”的关系教好书。课堂是传授知识的载体,是育人的重要阵地,而思政课堂则是德育工作的主阵地、主渠道,各种专兼职的思政教师是当仁不让的主力军,同时更要充分发挥专业课的政治功能和育人效能,所谓“无教师不德育”“无课堂不育人”。在信息化时代来临和新媒体勃兴的背景下,“95后”大学生需要怎样的课堂?我们该建设怎样的思政课,怎样讲述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思政课?这都是常做常新的鲜活课题,破题永远在路上。可以肯定,在慕课、spoc等不断发展的浪潮中,思政课堂要变,可否引入“翻转”理念,加大互动式、案例式、订单式、浸入式教学环节,一方面“顶天”,理直气壮的唱响主旋律、讲好思政课,立足中国办大学、立足“三农”讲故事,一方面“立地”,要贴近学生、围绕专业、关注热点来凝神聚气,润物无声,要能在课程讲授的同时,拨开他们的信念迷雾,驱散他们的思想盲区,引导他们钻研学问享受人生,并努力成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指引。与此同时,专业教师也要坚持教书、育人的统一,将包括追求真理、崇尚科学、臻于完美的理念,将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蕴涵化在专业知识的逐层讲授中,实现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的互促共进、相得益彰。一句话,思政课和专业课、思政教师和专业教师,要建立“同心圆”的思想,在“师生共同体”的育人理念下,拓展更多更好的多维课堂,搭建更新更多元的育人平台。

三要处理好“主动”与 “被动”的关系育好人。主动与被动,是一个双向过程,正如“教学相长”。学生要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学习关的转变,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主动接受知识、建立信仰、悦纳人生,要积极思索生活的价值、社会的意义,探索理想和行动的力量。老师要实现“职业”到“事业”的价值观的转变,要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争做“四有”好老师,实现人生的价值。要主动加入“大思政”“全思政”的育人实践,把立德树人的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要针对青年人的思想特点,找准切入点、痛点、难点、共鸣点,积极主动开展工作。试想,没有主动性,思政工作如何触网,实现载体和渠道的全拓展全覆盖?没有主动求索,何来的大鱼小鱼相濡以沫的从游之乐?没有育人的一颗心,又怎能期待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点亮一个灵魂?

立德树人是一个长期性的系统工程,还有着比如内部治理和外部环境、传承发展与改革创新等等很多关系,这里不再多言。但笔者认为,抓住了上面的三种关系,应该是抓住了立德树人的关键所在,需要我们认真对待。

(本文作者系南湖新闻网特约评论员 信息学院党委书记 李向东)

责任编辑:蒋朝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