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华中农业大学党委常委、校长邓秀新。中国青年网记者刘洪侠 摄
中国青年网北京3月11日电(记者 刘洪侠) “其实有个有趣的现象,现在有的学校最好的课是思政课,有的学校最差的课是思政课。”3月10日,全国人大代表,华中农业大学党委常委、校长邓秀新在接受中国青年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一段时间以来互联网等新兴媒体上舆论环境复杂,各类信息鱼目混珠、良莠不齐。“邱少云烧烤”等事件给青年人思想造成了很多冲击,我们确实需要高度重视青少年群体的思想教育,特别是高校思政课的建设,“现在各高校也很重视。”
此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强调指出,要坚持遵循教育规律,充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形成教书育人长效机制。但如何真正做到让青年学子们入脑入心,却成了摆在全国各大高校面前的一大难题。
在邓秀新看来,一方面,思政教育课程其实是有受到学生喜爱的内在生命力的,“就像我们聊天,如果只是聊好吃好喝,你很快会觉得没意思,但如果能够让你觉得触动了内心、受到了启发,能增强你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你就会很喜爱。”邓秀新表示,这样的触动往往是哲学思想、是方法论才能带来的,“当你觉得你是在和一个智人、哲人聊天的时候,你是没办法拒绝的。”
邓秀新也坦言,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思政老师还难以达到学生们“无法拒绝”的水平,需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他指出,这个学习过程应该伴随着勇于创新的精神,高校教师要把自己在社会中看到的东西、国家发展的伟大成就内化到自己的课堂中去,讲好中国故事比照本宣科地讲授马克思列宁主义等理论形成的教育效果要好很多,“今天那么多鲜活的故事、美国民主的虚伪等等你不讲,偏要照着书本去讲100多年前资本主义怎么剥削人,那能有学生爱听吗?”邓秀新强调,好的思政课,需要的是教师在课堂内外的挖掘耕耘。
另一方面,邓秀新强调,在高校中,育人不应该是某一堂课的责任,而应该是每一堂课都对学生具有感染力和教育力,都具备思政课的功能。“很多课都可以包含思政课的基本原理和内涵。你讲科学、方法,你讲某一个经典案例,都可以去体现哲学思想、辩证观点。”
再一方面,邓秀新认为,作为育人的重要载体,高校倡导什么,对能否上好思政课十分重要。邓秀新坦言,从1992年以来,很长一段时间里一些高校都在想怎么挣钱。“有的老师搞个公司,让学生去写写文章、画画图,一个月给了600的补贴,他自己可能从中挣了600万!这就完全违背了育人的初衷。”因此,邓秀新认为,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提出的大学教育要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很正确也很重要,“高校的本分是育人不是挣钱,高校的初心是培养人才,是从思想上把人‘提’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