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网讯(通讯员邹运乾 曾云流)4月16日,中国柑桔学会组织专家对我校邓秀新院士领衔的柑橘团队程运江教授主持完成的“柑橘采后绿色生产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推广”进行了成果评价。评价会在园艺植物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大楼206会议室召开,我校副校长姚江林、湖北省科技厅成果处龙华处长、科发院常务副院长关桓达、成果部分完成单位负责人出席了会议,会议由中国柑桔学会秘书长彭抒昂教授主持。成果评价专家委员会由来自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研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湖北省农业厅、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柑橘研究所等单位的10名专家组成。
会上,姚江林副校长对到会专家们的到来表示欢迎,对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我校科技事业发展表示感谢。他肯定了这一科研成果的意义,他说柑橘采后绿色生产技术的研发对于食品安全、国家绿色化战略以及“三农”统筹发展都非常重要,他表示,学校一直都高度重视采后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希望与会专家多提宝贵意见,更好地完善和提高成果质量,更好地服务农村工作。省科技厅成果处龙华处长对我校低投入、高产出的高效率科研工作表示称赞,充分肯定了我校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科技发展思路,对我校采后技术的发展对于湖北省乃至全国柑橘产业所做出的贡献表示赞赏。
成果第一完成人程运江教授从问题提出到研究思路,从生物学基础的研究到保鲜剂产品的开发、采后技术的研究及成果应用等方面详细汇报了成果情况,并回答了专家组提出的问题。听取汇报后,专家们对材料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质询,并提出了改进建议。湖南农业大学邓子牛教授详细了解了覆膜技术中材料的成本及回收情况,建议成果材料整体布局上要突显“绿色”,让创新点和亮点更加突出;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柑橘研究所徐建国研究员关于2,4-D的安全使用及贮藏库对于企业和果农的区别也提出了自己的问题;评价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研究所田世平研究员强调理论研究要突出自己的新颖点,需要增加第三方的评价内容和数据。程运江教授详解解答了专家组提出的问题,并对专家们给出的宝贵意见表示感谢。专家委员会一致认为该成果整体上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研究思路与技术方案原创性明显,柑橘保鲜理论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据悉,该成果由我校园艺林学学院采后生物学与技术团队与宜昌市晓曦红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当阳市特产技术推广中心等9家单位联合完成。围绕柑橘采后绿色生产的科学问题、关键技术和核心产品等开展了系统研究,历时10余年,最终构建了柑橘采后品质变化调控网络,阐述了不同柑橘类型贮藏性能差异的生物学基础,揭示了水分是引起采后品质变化的关键之一。在此基础上,团队首次研制出适合我国宽皮柑橘的低成本、效果好的果蜡配方,筛选出2,4-D保鲜剂的替代剂,并开发了一种效果优良的生防菌,形成了低能耗的柑橘贮藏设施与配套管理技术,培训基层技术人员6万余人次。在Plant Physiology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系统的科研论文49篇,获批国家发明专利9项,制定了《柑橘商品化处理技术规程》行业标准及采后相关培训教材。成果在湖北省11个柑橘主产县市范围推广,新增产值165亿余元,新增利润49亿余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审核人:许炎生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