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手机客户端
首页 > 新闻 > 南湖视点 > 正文

【读书月】读书,浮躁之外的宁静

核心提示:《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见字如面》等节目的播出,刺激了我们已经在内心深处安放太久的关于读书的情愫,希望自己能够多读一些书,多积淀一些知识,以便今后为我所用。

《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见字如面》等节目的播出,刺激了我们已经在内心深处安放太久的关于读书的情愫,希望自己能够多读一些书,多积淀一些知识,以便今后为我所用。

本来,读书应该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习惯,但至少现在对于我们绝大多数人而言却成了一种奢望。对我们来说,浮躁之外的宁静已经不在多时。读书的时间去哪儿了呢?也许是被“打打杀杀”的网络游戏被消耗了,也许是在来来回回不断地刷微博、微信时被吞噬了,也许是在今日事今日不能毕的拖延症中被磨灭了……

读书应该无需理由,不读书才需要千千万万个理由,如此一来,零比一千或者零比一万,力量悬殊,终究会让我们拿不起书本。理由是自己找的,属于不读书的内因。外因则源于生活环境,花花绿绿的社会,纷纷扰扰的网络,让我们深陷其中难以自拔。

我们应该为科技进步给物质生活带来的快捷便利点赞,但我们更应该警惕的是,精神世界也搭上了“高铁”,呼啸而过,把效率摆在了首位。读书的过程就是涵养我们内在、精神与品性的过程,能慢则慢,囫囵吞枣的读书方法终究消化不良。读书不能“吃快餐”,否则,我们则容易“虚胖”,经不起风吹浪打。

读书,浮躁之外的宁静源于一种仪式感。我们现在活的很随意,仪式感离我们渐行渐远。抛开其他的不说,大学里最有仪式感的事情莫过于安安静静地读书。在我们觉得可以读书的地方坐下来,然后翻开自己喜欢读的书,一字一句地认真品读,慢慢地进入状态,让自己与书中人事物融为一体。相融便会相知,我们也就能感受到书中真意。合上书的那一瞬间便是知识入心的时刻。给予书本我们的关照,就是一种富有人文情怀的仪式感。现在,有些关于读书或者引导大家读书的活动有失斯文,博得了眼球,却丢了内在,把应有的仪式感当了玩物。

读书,浮躁之外的宁静源于一种亲近感。我们有很多人怕读书,因为带着墨香的文字对于他们而言有“黑云压城城欲摧”的压迫感。怕的时候,亲近感也就没了,安静地去享受读书的乐趣也就是一种奢望。亲近感能带来我们和书之间的情感交流,这也许就是《朗读者》会让诸多人为其着迷的原因。前些日子,斯琴高娃老师做客《朗读者》,朗读了贾平凹先生写的《写给母亲》一文。听来让人感动不已,文字里有真情,文字里有深沉的爱。斯琴高娃老师对母亲的思念与爱同贾平凹先生对其母的感情是一样的。读书带来的这种亲近感,是一种共享、一种共情、一种共通。正是因为这种亲近感,我们可以在书里找到“自己”,发现“自己”。

读书,浮躁之外的宁静源于一种幸福感。过去亦或是现在,有的地方连一张安静的书桌都摆不下,由读书而来的幸福感更是谈不上。相比较而言,我们的大学生活美好恬淡,宽阔的空间,偌大的图书馆,一切都是在为读书做铺垫。幸福感亦会随着阅读而来!读书的幸福感是对物质生活带来的满足感的补充,是精神层面的愉悦。陈望道曾经因翻译《共产党宣言》时太投入,而误把墨汁当红糖,而且说墨汁甜是因为信仰的味道。现在看来,因为感受到了信仰,陈望道那时的思想精神必定有着无尽的幸福。我们读书的时候也会如此,幸福感会因某句话或者某个词悄然而至。4月13号,我读到这样一句话:怀旧是需要成本的。这话让我感同身受,毕竟很多时候我们只顾着往前冲而忽略了很多人事物包括父母亲,而当我们回过头来时却发现已不可追。

读书是一种个人修行,境界的高低全在自我。面对现实的嘈杂,一颗安静的心对于读书弥足珍贵。我们心安则开卷有益!

(本文作者系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张贵礼

责任编辑:陈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