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审专家现场把脉问诊
南湖网讯(通讯员杨怡雪 吴林菲 严天蓝)5月6日,国家级、省级教学名师,各级在线开放课程主持人以及本科教学巡视员等15位专家在三教、四教5间录播教室里为2016年校级教学研究改革PPT专项把脉问诊。以青年教师为主的101个项目主持人及课程组成员虚心听取专家意见建议,精心进行教学改革实践,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专家指点迷津,推进教研一体化
自项目立项以来,学校高度重视,不仅邀请了国内知名PPT制作团队——“秋叶”团队来校举办专题培训讲座,还聘请专家组对立项PPT课程进行随堂听课、诊断咨询。省级教学名师陈长水教授说道:“教学改革不能一蹴而就,学校需要一群专家走出学术的象牙塔,以研促改,陪伴教师成长。”除此之外,PPT专项教研时间由原来的1个学期延长至1个学年,保障了课堂教学的科学性和教学实践高效性。
在答辩现场,专家们认真听取项目主持人的陈述,并对项目的研究工作给予肯定和改进意见,以便“青椒”进行后期完善。植物科学技术学院汪波副教授不仅收集整理了千余张高质量图片,还将好莱坞科幻大片《火星救援》火星种土豆等视频片段引入“农学概论”课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以再生稻为例说明我校农业科研对于农业的实质性推进作用,以科研成果应用带动学生思考,拓展课程内涵。经济管理学院的涂铭在她的PPT课件中插入社会热点,通过新事件、新科技引入专业话题。专家组对他们的做法给予肯定:“PPT要起到激发同学兴趣的作用,不仅与课程相关,更要与生活相连。”
国家级教学名师郑用琏教授表示,教师一定要弄清楚PPT作为课程载体的意义和作用。教学研究改革PPT专项里“优化”与“美化”不仅是用词的不同,还是教学理念的根本区别,内容的优化才真正体现了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化。目前,大多数项目在文字规范简洁、图表、视频、图片、动画、背景、布局等形式美化方面下了很大一番功夫,非常值得肯定,但在内容的科学性、规范性、逻辑性和启发性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如何让丰富的科研资源有效转化为教学资源?如何通过教学改革,训练学生思维,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接受知识?这才是教师应关注和研究的重点。
“青椒”突破小课件,构建教学大格局
农科二组专家会诊由本科教学巡视员何绍江教授、国家级规划教材主编彭克美教授和我校第一门在线开放课程主持人李大鹏教授担任。他们在通讯评审、现场汇报答辩等规定流程之外,更注重树立老师们突破小课件、构建教学大格局的理念。
动科动医学院宋卉副教授主持的“动物组织胚胎学”课件整体风格统一,脉络清晰,能适合不同水平的学生,被专家组推选为优秀范例之一。
何绍江教授谈到,要真正了解每个项目真实的研究改革内容,单从教师的项目答辩中是无法窥其全貌的,一定要深入了解教师的教学PPT,提出更有针对性的改进意见与建议,才更有利于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彭克美教授建议,老师应根据教学对象和水平等不同,将课件分为专业版、课堂版、学生版等,同时要注重教学内容的整体框架和规范完整,例如,各章节PPT都有复习思考题、章节概述、知识点、重点和难点提示、内容讲解和思考题等。此外,还要将PPT课件纳入数字课程与教材建设与出版规划之中,这也是教师应具备的视野。
师生对话分享,搭建互助平台
由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端木德强、何进、陈雯莉、李友国四位教授领衔的“微生物生物学”课件得到专家组点赞。端木德强教授介绍,他们根据各自的研究方向和特长,对课程瘦身减肥、优化课程设计,并结合立体式、联想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课程结业由学生自选题目分小组进行报告,实现了师生之间的对话分享。
园艺林学学院姜玲教授主持的“园艺植物组织培养”长期坚持由研究工作一线的教授们亲自讲授和实验示范的模式,近年来吸纳了4位中青年教师参与,在对教学内容梳理的过程中,老师之间分享研究成果,共同提高教学能力。工学院鲍秀兰通过“雨课堂”布置作业,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鲍秀兰说:“教学的过程也是不断学习的过程,在课程设计中贴近学生需求,加入新鲜元素,有助于互动教学的实现。”
理学院张耕表示:“一天的学习交流让我受益匪浅。教学改革没有句号,只有逗号!PPT需要不断与时俱进,需要不断更新、完善、调整。我将把这次学习成果运用到今后的课程建设中,为提高自身教学能力不懈努力。”
审核人:肖湘平 胡芬芬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