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网讯(通讯员黄仁艳)6月6号下午,北京林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院长林金星教授在第二综合楼一楼大报告厅为我校师生开展一场题为“植物单分子分析技术及其应用”的学术报告。
近年来,随着生命科学的不断发展,荧光显微成像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细胞生物学研究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具。然而,传统光学显微镜因为受到光学衍射极限的限制,远远不能满足生物学研究的需求。林金星教授开场就介绍到,随着各种新型荧光探针和成像理论的出现,单分子检测技术将分辨率提高到几十个纳米的水平,并且能够检测在活体状态下的时空变化,由此这项技术成为了10项前沿生物技术方法之一。
单分子水平有重要的两点:标记与成像。标记的目的就是使蛋白可视化,林金星教授特别举2008年的诺贝尔得主,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的堂侄钱永健院士的荧光染料为例。钱院士为完成自己的课题,追踪细胞内的钙水平,利用化学方法发明有机染料,从此便有了之后造福于很多科研工作者的GFP(绿色荧光蛋白)、RFP(红色荧光蛋白)等。
此后,林金星教授着重介绍植物单分子分析中的几个重要技术。全内反射荧光显微术(total internal reflection fluorescence microscopy , TIRFM)能够使单个蛋白给与分开,克服细胞壁对蛋白动态分析的干扰,实现对单个质膜蛋白运动的实时成像。荧光相关光谱技术(fluorescent correlated spectroscopy FCS)能够检测到单个膜蛋白,大致分析膜蛋白的大小和密度,并且能够对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定量分析。他又以荧光交叉相关光谱技术(fluorescent cross correlated spectroscopy FCCS)分析PIP2蛋白与CLC和Flot1蛋白之间的相关性的例子,介绍FCCS这一新的成像技术。
林金星教授在报告中以风趣幽默的事例告诉我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而单分子分析技术在推动科学发展中有一定的优越性,但同时也需要与其他的分析方法紧密结合。林金星教授的报告引发许多师生的兴趣与讨论。现场,生科院姚家玲教授就观察植物膜蛋白应取何组织最为合适与林老师进行探讨。
审核人:吴昌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