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杰博士为赴荆州市崇湖渔场实践团队讲解人工湿地工作原理
寻找基层华农人实践团队在采访马田
南湖网讯(通讯员李爱英)7月夏日炎炎,考验着正在进行暑期社会实践的华农学子的意志精神。我校水产学院200余名学子组成的32支队伍秉承“勤读力耕,立己达人”的校训精神、“上善若水、弘毅笃行”的水产精神,在城市山区、高校企业,展示华农学子青春风采。
喜迎十九大,青春红色行
7月7日至12日,由水产学院15级本科生党员和党建各部部长组成的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前往湖北省咸宁市、鄂州市、宜昌市、襄阳市和荆州市等地,分别采访了金培盛、于国波、高莹莹等九位毕业后致力于基层工作的优秀校友代表。
团队与寻访对象直接对话,追溯他们来到基层的初心、曾经遭遇的困境、工作的现状、基层工作感悟以及未来工作的设想;与对象的领导和基层群众交流,从旁人评价之中进一步认识寻访对象;开展上山下乡走基层等活动,跟随寻访对象深入基层,深入他们的日常工作生活。于国波,我校水产学院2016届毕业生,现在于宜昌秭归水田坝乡政府工作。他带领团队实地考察水田坝乡的几个贫苦村并且参观了当地国家设置的专项扶贫设施。在考察过程中,他用实例向队员展示了这几个贫苦村的现状和他们现存问题。于国波希望母校能给予他们一些帮助,帮助当地村民解决一些技术上的问题。在襄阳樊城区工作的高莹莹,大学期间参加青马工程,并通过青马工程明确了自己的方向。成绩优秀的她放弃保研,投身于基层工作,与街道和社区对接。她说:“为了不能辜负党组织对我的培养,我决定服务基层。”
水产学院赴井冈山暑期社会团队8人来到党的早期发展地——井冈山。团队参观井冈山革命历史博物馆,学习党的早期发展史;前往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拜祭革命先烈;拉起条幅,向来往人员简述红色文化,邀请他们签字留念,并对来往人员发放团队特制的与红色文化相关的宣传单和书签,简述党的发展历史和红色精神。
走进企业,了解专业就业
校企合作一直是我校的传统。企业在校设立奖学金,鼓励学生勤奋学习,为公司吸纳人才;学生通过校企合作,有更多机会走进企业,了解专业就业,明确发展方向。
水产学院赴广东省广州市暑期社会实践团跟随岗位科学家顾泽茂教授来到广州市,以诚一公司实习生的身份进入广州市诚一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学习,团队将从“探索公司养殖技术”“了解公司生产模式”“推广现代化养殖理念”等方面开展为期三十天的实践活动。队员跟随公司技术部技术总管陈智学长和张燕学姐一起熟悉公司技术工作的方方面面,包括水质检测、鱼的解剖分析等。队员通过近期实习熟悉公司使用的散装饲料自动投喂系统、水温溶解氧等在线自动监测调节系统,了解诚一公司首创的分级饲养的养殖模式。
水产学院赴北京暑期社实践团一行8人来到北京渔经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走上销售部、化验室、市场部、生产区四个工作岗位。流水车间和实验室之间来回穿梭,了解了许多水产药品的用途和一些以前未接触过的专业知识。队长吴飞说:“北京渔经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专业从事养殖动物疾病控制、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和配套技术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生物技术企业。虽然我们工作较艰苦,但有一定的价值。在北京渔经的实践学习,锻炼了我的意志力。”
除此以外,水产学院实践团队还前往武汉天辰有限公司、武汉农大科学技术有限公司、广东海大集团等进行专业实践。
与岗位科学家同行,池塘边学知识
走出课堂,来到生产线,与岗位科学家同行,开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探索旅程。水产学院将教室设在池塘边,让学子走向实践。
清晨,队员便已起床,洗漱完毕,穿上塑胶水裤,戴上棉手套,跟着渔场师傅做浮窗、打捞浮床。实践过程中,水环境化学博士侯杰向队员们详细阐述了人工湿地的具体构造,圈养密集养殖的总体思路,以及生态浮床沟渠的恰到好处的应用。
水产学院赴公安县崇湖渔场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同学第一次见到精养池塘水质修复的生物浮床技术的应用时,惊奇不已。全自动投饵机、生态沟渠等先进技术也让同学们大开眼界。同学们与老师一起领略新投入的圈养模式,亲自投放饵料,除雄性黄颡鱼生性胆小其余鱼儿争先恐后探出头吃饵料。据水产学院李大鹏教授介绍,精养池塘水质修复的生物浮床技术能够充分利用水体中过量的营养物质,使之转化或降解并能够再次利用。
实践团队成员的张子寅说:“以前都是在课本里看到相关讲解以及图片,从未见过真正的应用,这次参观让我耳目一新。我们大学生确实要深入基层,扎根基层,手脑并用,知行合一,光靠课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除此以外,水产学院赴鄂州市、洪湖市、监利县暑期社会实践团在水产学院院长王卫民教授的指导下,以小龙虾的稻田养殖为对象,来到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进行调查走访,并进行相关实践活动;水产学院赴黄冈市蕲春县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梅洁教授的带领下,来到赤东湖渔场进行实践。
审核人:吴昊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