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手机客户端
首页 > 新闻 > 媒体华农 > 正文

【科技日报】做科普,这所高校蛮拼的

华中农业大学把教授推向科学传播前台

核心提示:今年暑期,华中农业大学又从全校范围内遴选了一批骨干教师参加科学传播研修班,专题研修如何提升教师科学传播的综合素养。

(本报记者 刘志伟 通讯员 刘 涛)做科普是每一位科研工作者应尽的义务,这已经写进了《科普法》。如何让科研工作者把科普做的更好,“华农模式”为我们提供了借鉴。

让科研工作者走到科普前台,再联合媒体以及全社会的力量一起做科普,就能在全社会推动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

将新闻进行到底

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王鲁峰副教授仍清楚地记得,去年7月13日到14日,来自全校各个学院的70多名教师、管理工作者济济一堂,聚精会神聆听业界专家、媒体记者和网络大V授课以及亲身创作科普作品时的情景。

今年暑期,华中农业大学又从全校范围内遴选了一批骨干教师参加科学传播研修班,专题研修如何提升教师科学传播的综合素养。

点燃“星星之火”

这已是该校第二次和科学技术协会以“传播科学,增益智慧”为主题举办科学传播研修班,目的是让科学家走到科学传播的前台,与媒体携手做好科学传播。

从目前进展看,华中农业大学的这种培训效果明显,得到了教师们的好评。

“太火爆了,报名都没报上,只能去当‘旁听生’。”这位80后食品科学副教授告诉记者,参加培训之前,由于公众比较关注食品安全问题,自己经常被各路媒体特别是电视媒体“骚扰”,要求解释诸如“添加剂是否安全”“注水西瓜”“人造蛋”等奇奇怪怪的问题。他坦言,自己平时教学科研任务比较紧,遇到媒体采访某事件原理时会觉得,这么简单的问题,还需要讲吗?

“比方说,涉及到添加剂所谓‘毒性’的问题,已经向媒体解释过很多次了,撇开了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当媒体一次次来问,自己就会有惰性,也会厌倦,工作稍微忙一些,就找借口推掉了;有时也会觉得,更权威的专家都没有出来讲,我一个年轻人讲的话,是不是会有点班门弄斧?”他说。

不过,去年的科学传播研修班让他很有收获:“听新闻传播专家特别是媒体记者讲授之后,才发现,哦,原来科学传播和自己想象的不一样。”

他现在改变了看法,对于一些简单的科学问题,如果科学家抱有“杀鸡焉用牛刀“的心理,不站出来做好普及工作,那么误解、谣言就会占据上风,“简单的科学问题尚且如此,那么遇到复杂的科学问题呢?”

在他看来,学校举办的科学传播研修班使自己“醍醐灌顶”——科学家必须做好科学传播,这不仅是消除公众对科研误解及社会谣言的良好途径,更是对科研工作的有益反哺。

来自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办公室、一直从事科普工作的祁婧认为,目前大众科学素养不高、科普率低,科学普及很有必要。

让“关键少数”唱主角

今年6月初,华中农业大学宣传部的工作人员在筹备第二期科学传播研修班时,却感觉到一丝丝焦虑。

“离我们的期望值还是有一些差距”,华中农业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程华东向科技日报记者坦言,对于举办科学传播研修班,他们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在探索中寻求规律。

经过对第一期70余名学员近一年的观察和反馈,他们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这些来自专业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的学员,真正投身于科学传播的,主力还是专业教师。

程华东告诉记者,从整体情况看,经过去年的研修,科学传播的星星之火已经在华中农业大学点燃,但距燎原之势还尚待时日。在实际工作中,他们还是沿用媒体来访、被动接受采访的老套路,大部分参加过学习的学员仍旧很少主动发声去传播科学知识,甚至媒体来访吃闭门羹也是常有的事。

“我们也在反思为何造成这种情况。初步的判断是,行政管理人员日常工作量比较大,涉及到相当专业的问题需要解决时,他们一是很难抽出时间来解决问题,二是专业权威性较教师还是稍微欠缺一些;而专业教师每个人的性格、表述能力又不一样。作为科学家,他们对待问题十分谨慎,这是科学的态度。但媒体追求时效,有些新闻事件‘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等他们做好严谨的回复,媒体很可能已经不需要答案了。”

因此,华中农业大学宣传部联合人事处、科学技术协会做了“减法”,今年7月11日至14日举办的第二期科学传播研修班学员人数骤降,一共有15名学员参加了学习,而且全部是专业教师。

“参加学习的学员大部分是宣传部和新闻媒体等‘老朋友’”。程华东说,“当然,缩减规模、确定学员人选是我们经过深思熟虑、层层遴选之后做出的决定和选择。”他进而解释,做好科学传播,固然要点燃星星之火,争取燎原之势,但关键还是在于抓住“关键少数”,“就是说,要让真正对科学传播怀有兴趣的专业教师接受到优质、专业的培训,要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程华东告诉记者,这次他们一共邀请了5名知名媒体记者、科普工作者和新媒体专家担纲研修班教师,“形式有所创新,授课教师不仅就各自领域开设专题讲座,还特别增加了互动性,教师‘一对一’对学员进行指导,针对学员不同学科,量身定做科学传播方案,指导学员创作科学传播作品并有针对性地点评。”

“华农模式”解难题

在中国科普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王大鹏看来,对科学家进行科学传播技能的培训十分必要。通过对相关技能的学习和了解,科学家能够架起科学研究与科学普及之间的桥梁,从而更好地把科研成果传播给广大公众。

“除了要针对科学传播的管理者和服务者开展培训外,也需要对科学家进行科学传播技能的培训,让他们掌握从事科学传播的一系列方法和技巧,主动地开展科学传播工作。”他说,这方面,华中农业大学的做法值得推广。“据我了解,华中农业大学自2016年开始,就启动实施了‘科学智慧成长计划’,由党委宣传部、人事处和科学技术协会联合举办教师科学传播研修班。”

王大鹏告诉记者,该研究班的主题为“传播科学,增益智慧”,目的在于提升教师与媒体和公众打交道的能力,引导教师掌握接受采访的基本流程和方法,提高科普作品创作能力,增强科学传播的综合媒介素养。

据了解,接受培训的教师都是活跃在一线的科研人员。他们有着丰富的科研成果,也有着开展科学传播的需求。而授课教师也是来自于科学传播一线的从业者,包括媒体记者、科学传播研究人员等。王大鹏说:“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这形成了学校相关部门搭台,科学家唱戏的‘华农模式’”。

华中农业大学副校长高翅表示,在去年举行的“科技三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并明确定位了研究型大学是我国科技发展的主要基础所在,也是科技创新人才的摇篮。

“在这个背景下举办科学传播研修班,我认为是非常及时的。”高翅说,大学有四大职能,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这些职能都与传播,特别是科学传播紧密相关。因此,研讨学习科学传播,对大学搞好教学、科研、推广、文化建设都很有意义。(图片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冯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