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华农人物 > 正文

【一线华农人】华农有个汪科长(2)

核心提示:1977年,18岁的汪飞知青下乡3年后返城来到了华农水电组,这一干就是40年。曾经的水工班早已与电工班合并成了水电管理科,而学校的教学供电也从560千伏安飞跃至72850千伏安。汪飞也白了鬓角,晒黑了皮肤,成了水电科的老科长,他见证了我校水电的发展,师生员工也因为水电,知道华农有个汪科长。

服务,带着虔诚的心

“水电科的存在意义就是服务师生,我们服务的内容主要是维护设备并保障供电供水。” 这是汪飞在后勤处水电科工作40逾载来最大的感触,而在服务时,他始终带着颗“虔诚的心”,坚持用真情实意的服务暖人心。

“刚参加工作时,学校基础设施并不是很好。”那时候,汪飞作为水工组一员,他的一项日常任务就是通厕所。“当时的学生有些淘气,经常向厕所里丢砖头,每当厕所被砖头堵了,我们就要直接用手去掏。”说到激动之处,汪飞加快了语速,口中虽略显难为情,嘴角却上扬了起来,面容也充满了回忆。

作为后勤管理处下设的一个重要职能部门,水电科承担着全校的水电供应、管理和公共水电维护保障和修缮等与水电相关的各类业务工作,具有任务量大,技术要求高,又与全校师生员工教学科研,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特点。为保障全校水电的有效供应,避免因停电停水给全校师生工作生活带来的不变,更好地服务师生,汪飞常常扎根工作一线,以办公室为“家”。他说,只要有人打电话,无论是张院士还是买菜的爹爹婆婆,都要切实解决他们的用电用水问题。“通水通电是第一位,其次再谈学校的资源问题。”而他自己铺盖卷儿一摊,军大衣一盖,沙发就是临时的床。

2013年,一场凌晨暴雨带来的雷电使位于兽医院的变电站突然瘫痪,汪飞在接到情况反映后,立即组织全员出动,在暴雨中展开了一场紧急的大救险。类似的事例还有很多,比如在夏天气候十分炎热时,由于用电负荷大,加之雷电天气频繁,更容易引发断电断水等突发事故。“所以我们基本要随时待命准备抢修,自己辛苦无所谓,只要解决了别人的困难,服务了大家,就会觉得我们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而松掉的螺丝与积累的潮气更是被汪飞称作设备的两大“杀手”,“检修的时候,要先轻轻地把灰尘吹掉,然后用浸沾了99%纯酒精的抹布擦拭干净,千万不能用水!”细细说明检修方法的汪飞眼神闪闪发亮,似乎涌动着虔诚的光。

让汪飞们高兴的事,学校事业在发展,水电使用越来越多,但节能减排在华农却是做得有声有色。随着管理水平的逐渐提高,节约型校园建设稳步推进,节能降耗效果显现,水电节能监管平台通过了住建部验收,多次被评为全国节能高校,2015年获“国家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荣誉称号。

创新,为了更好的华农

“创新”似乎是汪飞职业生涯的一个另一个关键词。自1988年选择参加成人高考,他就踏出了职业创新的第一步。1991年,在武汉工业大学(现武汉理工大学)给排水专业学成归来的汪飞再度选择了华农,带着丰富的专业知识,又回到了他熟悉的岗位,“重启”了他的职业生涯。

2015年,正是智能互联网行业飞速发展的时期,汪飞也“嗅到”其中的发展潜力,他开始思考起来。 “如何将智能互联网与学校水电系统相结合,以达成更高的便民目标?”在经过细致深入的研讨和紧锣密鼓的筹备后,水电科确立了“立足当前,适当超前”的目标,汪飞带领水电科,在人才楼进行了借助信息化平台支付电费等服务项目的试点,在“软件与硬件完美配合”之下,项目试点成功了,而这一举措即将在全校普及开来,更好地服务师生。

除去技术方面的创新,汪飞在管理方式上也创新性地采用“分工管理”的方式,纵横两方面双管齐下,横向根据项目板块分工,纵向根据员工专业优势及兴趣特长分工。采用这种管理模式后,科室成员分工明确,协作共担,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汪飞不仅在科室内部建设方面“对口”分工,他还坚持项目的分工“跟单制”,每个项目委派专人从项目的申请到招标再到施工,全程参与,一跟到底,这样既保证工程项目的连续性,又避免不同类别项目的干扰混淆所导致的管理“盲区”,更重要的是因为,在汪飞看来,他们的岗位看起来虽然平凡,但要做好却不容易,只有明确责任人才能更好服务群众。

汪飞把“做人心里要有杆称”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他用坚定的原则和鲜明的立场来衡量是是非非,做到“在哪个岗位就要对自己的工作负责”,把握心中的秤,活得真实而坦荡。

汪飞清楚地记得,自己在武汉轻工业大学入党,虽然工作平凡,当他始终把这份职责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他说做工作要讲良心,“不讲良心怎么叫有党性?每当谈到工作成绩,汪飞都细数自己的同事和领导,他说,实事求是讲,水电科有今天的工作业绩,与校领导及张迎春、陈国顺、石国兵等同志主动谋划、主动作为密不可分。而谈到他自己,他总是乐呵呵的,“这本来就是我的本职工作嘛!”

天色渐晚,从每盏路灯下走过,望着灯下树叶倩影,记者想到了汪飞那灿烂的笑容。

(本文作者系 学通社记者徐童校新闻中心记者川竹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责任编辑:蒋朝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