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会进行时
南湖网讯(通讯员王译文 许伟林 胡芬芬)9月7日下午,学校在狮山课栈召开“建一流课程,育一流人才”主题研讨会,我校在线开放课程近30位主讲人围绕主题畅谈建课之经、育人之道。副校长李崇光、教务处处长江珩参加了研讨会。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哪一种语言能说出如此图画般的美丽?”“魅力汉语”在线开放课程主讲人、文法学院兰霞副教授以一首配乐诗朗诵《中国话》开场,伴着优美的音乐和声情并茂的朗诵,别出心裁的开场让研讨会的气氛变得热烈而富有感染力。
课程之魅:温度课堂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
“美食鉴赏”“食品创新设计”课程主讲人、食品科学技术学院李斌教授首先提出,教师要善于打造有温度的课堂,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做好学生的引路人。为了解决当下我校学生普遍存在的羞怯心理,教师要善于持续营造气氛,要通过缜密的逻辑、恰当的引导性语言、难度适中的设问,从上课之初,坚持不懈,把课堂捂热,让学生接受自己,欣赏自己,才能让课堂渐入佳境,特别是在设问作答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抓住课堂上任何一个意外的回答,不失时机的评价、引导,方能润物细无声、潜移暗化地产生催化剂的作用,让课堂氛围更加热烈。
“蘑菇与人类生活”在线开放课程主讲人、植物科学技术学院边银丙教授则提出,一流大学要培养一流人才,必须要有一流大师,“所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而有大师之谓也”。他结合暑期奔赴云南进行食用菌实地授课的经历,提出大学要教会学生两件事,一是做人,二是学习。他认为,大师之功就在于点拨之功,要将专业教育融入学生的终身教育之中,在教学中传承和彰显当代科技工作者不断探索的“钉子精神”和勇于担当的家国情怀。
“生物化学”在线开放课程主讲人、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殷平教授谈到学校一贯坚持的青年教师讲课竞赛制度、巡视员随堂听课制度等,对“青椒”这一群特殊 “学生”们在教学成长之路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建议新入职的青年教师应多主动向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求教,老教师应更多推门听课、言传身教,帮助“青椒”们在教学之路上更快更好地成长。
课程之变:从传统课堂到现代课堂
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陈雯莉教授简要回顾了“微生物学”从传统课堂到在线开放课程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她自豪地说:“微生物学从教学方式、教学载体到学习考核过程进行了全方位地改革与实践,实现从传统课堂向现代课堂的转变。”
“打铁还需自身硬”,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也是高等教育在信息时代浪潮中面临的新问题。“美术鉴赏”在线开放课程主讲人、园艺林学学院秦仁强副教授对此深有体会,他认为,信息时代现代课堂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手机课堂、iPad等APP课堂很有可能成为新的发展方向。教师只有主动学习新方法、熟练掌握新技术,才有可能在教学改革的加速期、课程建设的分水岭上占据自己的一席之地。
课程之要: “碎片化”内容的精心设计与重构
“无机及分析化学”在线开放课程主持人、理学院王运教授介绍了课程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有效的结合与创新。他以新型的“SPOC+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为例作了深入剖析,强调在这种模式下,在线开放课程本身知识零碎化、时间简短化的特性,教师的价值就是“还原课堂的本来面目”,即用线上课程突出知识重点,用线下课堂建立知识体系,这样通过线上与线下的结合,就解决了“重点突破与全面掌控”的矛盾,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教师的教学效果。
经济管理学院包晓岚副教授认为,唯有精心设计的教学内容才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她要求学生每天抽出10分钟浏览主流财经网站,督促学生关注财经时事,并坚持要求学生每周做一次财经播报。课堂教学多采用问题推进式和启发讨论式教学。事先抛出案例,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课下思考,并且一定是引导案例、课堂案例、课后案例相结合。坚持每节课布置的作业不是简单的公式重复,大多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课程之道:教与学的深度互动
“课程建设的质量就在于课堂教学中有效的互动与吸引力。”文法学院阙祥才教授的话掷地有声,这源于他对教学的深刻思考和切身体会。他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第一要有敬畏感,当教师自己树立起这种敬畏的心态,就能带动课堂的神圣感,进而掌控课堂,让学生自发地为教师的“用功、用情、用力”感动。第二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就是要让学生想学、乐学、会学,关键要抓住“三点理论”:盲点(帮助学生梳理旧知的遗漏、解答新知识点的迷惑)、异点(引导学生质疑并发表与教材不同的观点,引发思考讨论)、趣点(抓住学生20分钟的专注力,设计顺其自然的笑点,做到笑中有痛有苦更有思),牢牢的把控课堂,让课堂给予学生“智力上的快感”,从而鼓励学生与老师的互动,更加吸引学生全力投入学习。
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获得者、“地质与地貌学”在线开放课程主讲人、资源与环境学院刘凡教授也对这一观点表示赞同,他回忆自己1977年学生时代的经历,大家“如饥似渴”,下课围着老师一圈又一圈,生怕漏掉一个问题,如果能把学生像以前一样吸引过来,那么欣欣向荣的学习钻研之风也就带出来了。
课程之义:大学教学的根基所在
江珩从五个方面阐述了课程之义,强调了课程建设的地位和作用:第一,课程建设是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好课程就是教学成功的临门一脚;第二,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只有好的课程才能焕发出专业的生命力;第三,课程是传道授业的重要载体,没有课程就没有自成体系的知识结构,更谈不上教和学;第四,课程是每位教师教书育人的重要成果,教师一辈子留下的“课程遗产”是衡量一个教师教学价值和贡献的标杆;第五,课程建设是教学团队建设的重要纽带,正如科研团队以科研项目为纽带一样,教学团队也是在课程建设的传承创新中得以发展壮大。江珩要求广大教师结合审核评估、专业论证中发现的问题,更加注重学生需求、强化课程逻辑与设计、优化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及时跟踪学生反馈,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全面提升课程建设质量,全力推动“出类拔萃 卓尔不群”的一流本科建设。
最后,李崇光代表校党委、校行政对参会教师代表及全校教师致以节日的问候。他还逐一为学校首批课程建设顾问颁发了聘书。李崇光充分肯定了过去一年我校在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上取得的成果,感谢老师们为学校事业发展付出的辛勤劳动和无私奉献。他认为教学艺术的本质不仅仅在于传授本领,更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他要求广大教师积极应对信息时代提出的挑战,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与时俱进,在主导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理念下,做到由“教”到“学”的转变,力争将我校教学改革水平推到一个新的阶段。
审核人:肖湘平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