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学术交流 > 正文

【学术圈】JC:是梦,是帆,是魂!

核心提示: 7年,242名嘉宾,在同一个舞台,和无数的“JC粉”们,上演了200回相遇、相知、携手、逐梦的故事,享受着“自由交流、思想碰撞、有所启发”带来的快乐。

QQ图片20170919103646

学术沙龙新百期的接力棒,从殷平教授(左一)交接到李林教授(右一)手中。图为李林教授和来自生科、植科、园林等学院的JC学生团队合影。(供图:JC)

南湖网讯(记者晓齐 学通社记者 曹牧曦)老时间,老地点,我们在一起,聊着一个新话题。

从2011年到2017年,242名嘉宾,在同一个舞台,和无数的“JC粉”们,上演了200回相遇、相知、携手、逐梦的故事,践行着“自由交流、思想碰撞、有所启发”的宗旨。

JC,是青春之梦

“我们应该举办这么一个活动:周五晚上,一群从实验中忙里偷闲的人坐在一起,喝着咖啡、吃着点心,聊着科学,多么享受呀。”学术沙龙(JOURNAL CLUB,以下简称JC)起源于一个想法,一个美好愿景的勾画。

在JC第二个百期指导老师殷平看来,创办JC,寄托着一群科研人的“青春梦”: 急切地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想去追求新鲜事物来充实自己。

2011年,严建兵归国回校工作。他喜欢和年轻的同学们在一起,海阔天空地聊:课题、领域发展前沿,还有人生和理想。不久,这群养成了畅聊习惯的师生头脑中蹦出一个想法:“办一个正式的平台,吸引来自不同学科的师生相互交流,产生一些大胆的假设、一些天马行空的猜想,启发思想、创新思维、活跃重点实验室的学术氛围。”

在这所以“崇尚学术、育人为本”为办学理念的大学,这样的想法总是能很快得到支持。于是,在张启发老师的支持鼓励下,由严建兵担任指导老师的学术沙龙应时而生。

2011年5月的某个晚上,那时严建兵才正式回校工作不到2个月,在老分子楼的小会议室,没有喜庆的横幅,没有领导讲话,没有会议流程,严建兵召集第一批积极分子召开JC成立大会。“我想每一个参会人员都无法忘记那个场景。严建兵老师用他的激情和梦想感染了我们每一个人,那晚也是我们梦的起点。”我校生科院博士、学术沙龙首批学生负责人鄢文豪回忆说,“研究需要交流碰撞,科学也可以天马行空。那晚之后,我们这群不知疲倦的跑胶、下田的研究生,有了一个休憩的梦想家园,有了一个新的自由的学术角落。”

将JC定在周五的晚上,严建兵这样说:“周五晚上一般是男女朋友约会的时候,也是大家周末放松的时候,如果这个时候你还来参加我们的活动,那么说明你是真的对科学充满热爱。”

浪漫的周五晚上,和学术谈一场恋爱,是一件有情怀的事情。这份情怀,让“高大上”的科研活起来、乐起来、动起来。

JC,是学术之帆

“自由交流、思想碰撞、有所启发”,自2011年JC启航以来,很多师生已经习惯在周五晚上留出一点时间,和沙龙的人侃一侃、争一争,品位别人的所思所想,看别人的科研风景,然后来照亮自己前行的路。

从校内到校外、从青年教师到科学大家,每一位来到JC做客的主讲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可以是介绍前沿研究热点,探讨最新的科学问题;分享课题成果,让听众近距离体验研究的乐趣。也可以是分享自己的人生阅历,启迪后学的求学之路;还可以是来一场头脑风暴,展现跨学科思维的魅力。

在这里,你可以听到“大家”的声音。邓秀新院士柑橘的故事,藏着“顺境出产量、逆境出品质”的人生哲理;张启发院士的“科研随谈”,告诫做科研要有梦想,要用脑子,还得有汗水;施一公院士传授的成才“四要素”:时间付出、方法论改变、挑战学术权威、做一个有脾气的人;颜宁教授分享“快乐做科研”,感言“心态比能力更重要”。

在这里,也可以听到“青椒”的观点。刚刚入职的青年老师,研究生、甚至是本科生都可以是JC的嘉宾。2013年10月,生科院大四本科生熊乐踏上JC的讲台,和众多师兄师姐分享带队获得IGEM金奖的故事。2016年11月,植科院博士生王祥从JC的热心听众变成JC的主讲嘉宾,分享自己对“独行者步疾,结伴者行远”的领悟,和华农首篇《Nature》背后的故事。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最前沿的进展。200期活动中,242位嘉宾登上JC的讲台,带来课题组最新的科研成果。通过追踪最前沿的科学研究,激发学生研究兴趣,打破学校之间、学科之间、师生之间的传统交流隔阂,实现跨学科、跨身份的深度交流。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最热烈的讨论。在“植物与病原菌的博弈”“走近水稻代谢组学”“杂交——进化的艺术”“基因编辑技术校内研讨会”等专题讨论,每期邀请4位以上的嘉宾开展研讨式报告。2016年5月18日,近200名师生就“热门的基因编辑技术应用与展望”话题,采取问题引导式的圆桌讨论形式,思维碰撞到深夜十一点。

在这里,你还会发现所有的一切都是学生唱主角。从议程设计到报告邀请、嘉宾邀请,再到会场布置,工作都由学生团队来完成。一大群同学为之倾注热情、时间和精力,并通过它大大拓宽了自己的学术视野,建立起广泛的学术联系,又成为学术交流的受益者。2012年7月,这群学生组织的JC特别期——全国生物学博士生论坛,吸引了69个单位的210余名博士生参加。“学生包办学术论坛”这一全新的组织模式,得到了上十家校外媒体的报道,广受好评,传为佳话。

“在这里,不管你是刚入门的研究生还是赫赫有名的教授,大家都无身份之别,任何问题或者感兴趣的话题都可以提,无所顾忌,畅所欲言,每次都会碰撞出思想火花。”JC第二期学生负责人黄仁艳说,“或许,这就是JC能够传承这么久深得人心的魅力所在”。

JC,是卓越之魂

“激扬梦想,追求卓越”,这是张启发院士在2012年给JC的题词。他期待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梦想,把心中的梦用行动去激发,不断地追求卓越,进而超越梦想。

如今,这句话已经成为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精神。而JC,无疑是这一精神的一个绝佳实践注脚。

从严建兵指导JC前100期活动,到殷平接手指导JC第二个百期活动,再到刚回国的李林教授接手指导JC第三个百期活动,在很多师生心中,JC已成为一种习惯、一种信仰。

“震撼”是严建兵看到实验室门口JC海报展览时的感受。“翻翻200期以来那些颇具特色而又靓丽的海报,生动而又形象的题目,我感触万千,科学原来可以这么美好。”他说。七年来,JC已不再是单纯的报告,它在积淀中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成为一种信念。

2013年毕业后进入德国柏林洪堡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的鄢文豪,离开母校多年仍关注着每周五JC的活动广告及研讨会内容,他说:“JC最具特色的是对思想碰撞的推崇和执着,这种精神信念激励着我不断进步。”JC第二任学生负责人王意东写给JC200期纪念册中说:“JC作为一种范式在这个充满浓郁学研气息的学校里悄然盛行,我坚信JC的精神会历久弥新。”

在JC200期纪念活动上,特别设计了一个“JC,我想对你说”环节,邀请普通的参与者以小纸条的形式,为JC送上建议、寄语、祝福。“因为作重,因为JC,因为导师,我选择了保研留在本校。为华农自豪,为JC感动,为华农有这样一群纯粹的科研人而骄傲”“我觉得,JC不是一种单纯的报告。它是一种挑战和信念,让你看到自己的不足去及时弥补;更是一碗鸡汤,通过朋友般的交流让处在迷茫中的人找回方向”“见证了JC的成长,期待JC越办越好,也借用JC的宗旨激励一下自己:激扬梦想、追求卓越”,通过这些话语,或许就能明白为什么JC有起有落,多的时候,两三百人参加;少的时候,七八个人也能阔论一番,却能坚持做到200期的原因。

七年,JC做到了对梦想的坚守,对学术的助力,还有对精神的传承。

“一路欢笑,多少激动与回忆;问谁在理,多少争执与讨论。这里不是终点,是起点。我们整装待发,开创未来,做更好的JC。”写在JC200期纪念册上的一首小诗,是JC送给未来的寄语。

QQ图片20170919104417_副本

学术沙龙活动二维码。欢迎师生扫码关注,了解更多活动信息。


责任编辑:兰涵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