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媒体华农 > 正文

【中国青年报】华中农大:大学生暑期实践与岗位科学家同行

核心提示:“我们华农人做科学研究,不怕苦不怕累。农业,就是要随时做好下田的准备。”这句教诲,郝芮一直记在心里。

“纸上得来终觉浅,生产实际和课堂所学理论的差异还真不小。”说起今年的暑期社会实践经历,华中农业大学动科动医学院大二学生孙佳雯感慨不已。

这个暑假,孙佳雯报名参加了学校“与岗位科学家同行”专项社会实践活动。作为荆州猪场暑期社会实践团的团长,她带着团员们“猫”在猪圈里,观察不同种类生猪的饲养方式、居住环境、疾病预防措施,跟着技术人员为母猪接生,为小猪剪尾巴,给猪场降温消毒……

猪场技术员为她上了生动一课。

和说明书上规定的用药剂量不同,技术员针对猪场环境、生猪身体素质等因素增减剂量,而效果却是立竿见影。这让孙佳雯真正懂得了,“现实情况复杂多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与岗位科学家同行”专项社会实践活动由该校校长邓秀新院士发起,学校团委负责组织,从2016年开始至今已经举办两期。

2017年暑假,在37名国家现代农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的指导下,来自9个不同学院的37支实践项目团队、300余名师生走进湖北、山东、甘肃、云南等12个省区的农村社区、生产一线,调研行业现状,锻炼操作技能。

“让本科生早接触所学专业的生产实际,了解目前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可以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标,扎实掌握理论与实践知识。”出发前,学校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焕春特地带领孙佳雯等实践团成员参观了生猪健康养殖协同创新中心。

深入实践求真知。孙佳雯至今记得陈院士语重心长的嘱托,“我国养猪行业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生的少、长得慢、死的多,与美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你们是畜牧业发展的希望,一定要学好专业知识”。

第一次见到精养池塘水质修复的生物浮床技术应用时,2015级水族专业的学生张子寅惊奇不已:“以前都是在课本里看到相关讲解以及图片,从未见过真正的应用。”

在公安县崇湖渔场养殖基地,国家大宗淡水鱼类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李大鹏教授向实践团成员详细介绍了以生态浮床为中心的封闭式循环水养殖模式。在研究生师兄的指导下,张子寅和同学们一起参与了生态浮床的架设工作。

“你们这个人工湿地和生物浮床技术到底是咋回事啊?”“圈养鱼塘里的粪便咋处理啊?为啥能养那么多鱼?”在李教授牵头举办的研讨会上,渔民们争先恐后地发问,其中一位渔民紧紧拉着张子寅的手,非要请这位“小财神”到家里吃晚饭。

“我国的水产养殖者主要是文化水平较低的农民,他们急需技术人员的指导和帮助。”回想起渔民脸上焦急的表情,张子寅感慨只要能学有所长一定能学有所用。

通过社会实践,学生更深入地体会到科技力量对行业产业的推动作用,也激发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国家柑橘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岗位科学家祁春节几乎每年都会前往赣南调研指导,用合理的政策建议助力当地柑橘产业发展。今年为了调研柑橘黄龙病对产业经济的影响,炎炎夏日,他带领实践团的8名学生利用7天时间走遍了安远、寻乌、信丰的6个乡镇。

“寻乌有这么多果农,为什么掌握不了定价权?就是因为大家没有‘抱成团’!”在寻乌县果业局的座谈会上,祁春节的话掷地有声。他认为,代表广大果农利益的果业协会应当发挥领头羊的作用,通过建立合作社的方式将果农团结起来,完善生产、加工和销售一体化产业链条,建设和维护好赣南脐橙品牌。

站在寻乌县柑橘观景台上,祁春节有些惆怅,他告诉学生们,这里曾种着漫山遍野的柑橘,红红火火的,非常壮观。2012年黄龙病爆发以后,两千多万株病树被砍除,山秃了,美丽的景色也不复存在。“只有亲眼见过现在的景象,才能真切地感受到黄龙病带来的危害,这不是单纯用数据能说明的”。

听着祁教授的谆谆教诲,看着杂草丛生的观景台,实践团成员吴迪心里很不是滋味,这次调研让她对柑橘黄龙病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更萌生了接着读研的想法,“学好本领帮助这里的果农恢复昔日的繁荣”。

7月17日,在景熙生物科技种植园的食堂内,云南省师宗县的30多名菇农齐聚一堂,接受华中农业大学真菌研究所所长、中国食用菌协会副会长边银丙教授的培训。

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最让随团学生王敏记忆深刻的,是边银丙教授提出的“蘑菇精神”。

在大棚内观察蘑菇的生长特性时,他鼓励学生们,要像蘑菇里的菌丝一样,在“出菇”之前,潜伏在菌棒里拼命地吸取养分,静静地等待时机,不哗众取宠,自立自强。

“岗位科学家+学生+生产基地”的实践育人新模式,让讲台上传授知识的教授走进学生们的生活,将曾经遥不可及的产业基地改造成了师生的新课堂。

赴湖北武穴社会实践团成员郝芮清晰地记得,外出调研时,岗位科学家鲁建巍教授总是穿着一双凉鞋,随时准备下田踩一踩,感受土壤状况。有时,他会像一名地道的农夫,卷起裤管站在水田里为学生们讲解秸秆还田对土壤的益处,拨开水稻让学生观察对比。

“我们华农人做科学研究,不怕苦不怕累。农业,就是要随时做好下田的准备。”这句教诲,郝芮一直记在心里。

“每当我们因为温室里闷热的环境烦躁不已的时候,老师却在仔细地观察着种苗的长势,为我们认真讲解,这让我明白‘科学家’并不远。”园艺林学学院设施1501班张洪铭说。

回想起在咸宁市苎麻实验基地与学生同吃同住、零距离交流的场景,国家麻类产业体系栽培与耕作岗位专家刘立军副教授同样深有感触:“这一场实践行,既是一堂别开生面的大课,更是一次和学生交心谈心的宝贵机会,切切实实地增进了师生感情。”

“岗位科学家领衔的实践团既能给企业的生产提供及时指导,又搭建起了长远校企合作的桥梁。”实践地山东寿光市新世纪种苗有限公司负责人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是高校与社会联合育人的有益形式,他期盼多一点儿这样的实践活动,“订单式”培养企业直接需要的高层次人才。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雷宇 实习生 李明月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年10月12日 08 版)

责任编辑:刘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