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媒体华农 > 正文

【湖北日报】李忠云:乡村振兴战略点活了“三农”大棋局

核心提示:日前,《湖北日报》记者专访我校乡村振兴战略研究中心主任李忠云,解读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等三农工作新思想、新布局。

乡村振兴战略点活了“三农”大棋局

——访华中农业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中心主任李忠云

湖北日报讯 记者周磊

“新农村建设”到“乡村振兴”是一次战略跃升

记者:十九大报告首提“乡村振兴战略”,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到“振兴”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

李忠云:从“新农村建设”到“乡村振兴”,既是党的“三农”工作的一次理念创新和战略跃升,也是一次全面的内涵提升和外延拓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彰显了党对人民期待更高水平的回应,是对“三农”发展更高水平的布局,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和新形态。

从“生产发展”升级到“产业兴旺”,体现了农业不仅是一个提供物质产品的生产部门,还发展了乡村旅游、互联网+农业等新业态,必须推动农村产业体系转型升级、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从“生活宽裕”升级到“生活富裕”,体现了要提升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和共同富裕路上不落一人的决心;从“村容整洁”升级到“生态宜居”,体现了不仅要求环境优美,还要求空气新鲜、水源洁净、空间安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共生的宜居宜业综合体;从“管理民主”升级到“治理有效”,体现了由“管”到“治”的乡村治理新思维,体现了从注重基层民主制度建设过程到追求农村社会稳定结果的转换;相同提法的“乡风文明”,也赋予了丰富的新内涵和更高水平的新要求。

“三农”工作队伍激活内生动力

记者:十九大报告对于新时代的“三农”队伍,提出了九个字的要求,“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提出这样的标准要求有何现实意义?

李忠云:“三农”发展,关键在人。既要做减法,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把农村人口数量减下来;又要做加法,做强“三农”工作队伍,做大“新农人”群体,为乡村振兴引入“活水”。

懂农业是能力要求。我国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农业之变前所未有: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资源环境压力更加突出,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为代表的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兴起,返乡下乡创业人员、家庭农场主、合作社理事长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创业者大量涌现,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激活后新的内生动力不断释放。这就要求因时而变、因时而新,全面提升现代农业素养。

爱农村、爱农民是品德要求。“脚上无泥巴,手上无力气”,只有真正热爱农村、热爱农民,才会把农村当家园、把农民当亲人。当前,农业比较效益仍然较低、农村自我发展能力仍然较弱、城乡差距仍然较大,需要继续以满腔热情推动要素配置、资源条件、公共服务向农业农村倾斜,帮助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

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就是要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凸显农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通过弘扬乡贤文化、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吸引社会成功人士、企业家回乡创业,让更多的青年人主动涌入乡村振兴的热潮。

乡村振兴战略是破解“三农”瓶颈的治本之策

记者: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准确把握“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结合这五个层面,怎样把握“三农”队伍所担负的时代使命?

李忠云:乡村振兴战略点活了“三农”事业这盘大棋局,是回应社会当前主要矛盾变化、破解“三农”瓶颈问题,促进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的治本之策。实施这一战略,产业兴旺是根本,乡村振兴归根结底是发展问题,要靠发展农村生产力来解决;生态宜居是基础,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基本需要;乡风文明是关键,是确保农村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治理有效是保障,是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生活富裕是表征,是农村发展成果的直观体现。实现这一切的前提,是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队伍,解决最根本的人的问题。当然,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包括实现农村经济、生态、文化、教育、科技、社会等各个方面在内的全面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