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校园快讯 > 正文

一场简朴而温馨的退休座谈会

植科院为廖玉才教授举办退休座谈会

核心提示:11月10日下午,植科院为教授廖玉才举行了一场简朴而温馨的退休座谈会。座谈会上,廖玉才谈科研、育人故事,感怀浓浓华农情。

南湖网讯(通讯员竹永丽)11月10日下午,在主楼三楼会议室,植科院遗传教研室为廖玉才教授举行了一场简朴而温馨的退休座谈会。植科院党委书记朱正宁、植科院院长严建兵,以及其他教授、老师参加座谈会。遗传教研室主任张祖新主持座谈会,并对廖玉才四十二年的工作进行评价。而挂在墙上的大横幅:“研究赤霉,芃芃其麦,培育桃李,灼灼其华”则是对廖玉才工作的总结。

忆往昔,更应珍惜现在

廖玉才回忆自己在华农工作生活几十年的点点滴滴,表示十分感激学校、植科院以及遗传研究室带给他的一切。1975年,农学专业毕业的廖玉才留校,但始终没有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方向。他表示,那时候听过两场有关生态学的报告,并有老师邀请他一起做生态学的研究,然而自身却对生态学没有太大兴趣。在这迷茫期间,廖玉才给当时的孙济中校长以及其他老师写信寻求帮助,让他感动的是,他收到了孙济中和其他老师的回信。最终在刘纪麟的帮助下,廖玉才从生态学一路辗转的寻找到自己热爱的分子遗传学方向。“在面临选择的时候,有人能够指点一下,这是很幸运的事情。”尽管时隔多年,他提起仍觉得很感激。

廖玉才表示,华农是个山清水秀,适宜学习生活的好地方,随着学校的发展,科研环境也越来越好。他感叹,80年代,有些简单的实验器材都没有,只能到很远的地方进行实验,这对科研有极大阻碍。而现在学校和学院的条件大为改善,我们更应该珍惜现在,努力做一番事业。

做科研,保有一股韧劲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这是廖玉才对于科研最深刻的记忆。在科研经费不足、科研空间有限的情况下,他凭借着自己的努力筹措资金、申请只有“三个窗户大”的实验室、购买实验仪器设备等,让实验得以正常进行。严建兵说:“这种科研精神值得年轻的科研工作者去学习。”

在科研课题的选择方面,廖玉才也分享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小课题需要随时根据研究态势及时调整,对于难以进行或是方向错误的,应当果断放弃。但对于经常转换研究方向的做法,廖玉才却并不赞同:“我们是应该要看最新发表的文章,但是不能盲目跟风。”研究生经常会问他,类似的实验别人已经做过了,为何还要继续做。他说,虽然实验类似,但依然能从不同方面、不同层次做出不一样的结果。在遗传教研室老师余四斌眼中,“慢工出细活”是对廖玉才最好的评价。在他眼里,廖玉才不会刻意追求高因子论文,一心一意做系统研究。

育人才,毫无保留支持

“我的责任是培养人才,但不是为自己培养人才。将人才输送到社会,才能让他们做出更多的贡献。”廖玉才坦言。遇到优秀的研究生,他从不会据为己有,总会将他们推荐到更适合他们的地方,也不会干扰学生的发展,希望他们比自己做的更好。

在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他要求十分严格,建立相对完善的实验室登记制度;要求研究生学会精读和泛读文献,并做好记录;不吝啬科研经费,但要求做出详细说明。正因为如此,黄俊斌称赞廖玉才的团队具有浓厚的学术氛围和良好的学风。除此之外,在为本科生授课时,廖玉才不局限于课本,喜欢将科学研究与教学结合起来。汪波坦言在大学时代,廖玉才引导他看到了更大的世界,是他读大学最早的启蒙老师。在严建兵谈到小麦团队下一步发展的规划时,廖玉才非常高兴,表示一定无私的分享自己的材料,思路甚至科研经费。全力支持年轻人,绝不干扰和阻碍年轻人的发展。

与会的老师都回忆了和廖玉才工作和生活的点点滴滴。教研室还精心准备了一个大蛋糕和小礼物,廖玉才双手合一,真诚许愿。吹灭蜡烛后,他笑着和大家说,希望十年之后来和大家分享许下的愿望。

审核人:吕瑞凯

责任编辑:柏佳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