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网讯(通讯员邓新如 左鼎)“我曾有幸与中国建筑学家吴良镛院士进行过一次简短的对话,老先生认为我们应该以一种灵活的方式来保护中国传统的古建筑,做到有所拆除的同时有所保留。因此我们应立足当下,保护好有价值的历史文化宝藏……”这是创新实践课“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模式的调研与分析”上的报告内容。11月25日上午,在人文楼M331室,24名同学就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展示了自己的调研成果并进行分享交流。
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备受社会关注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性物质载体之一,记录着社会发展的历程,真实地传承着历史信息。在公共管理学院杨帆老师开设的这门创课上,同学们从多角度认识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了解历史文化街区可持续发展的前沿视角,同时深入调研实践,结合调研区域现实问题给出相关对策建议,以己之力守护历史文化街区。
入宏入微,开放新思路
在看完信管1502李慧和环科1501曹凡琦的展示后,杨帆老师欣慰地抚掌微笑道:“这是我一直在等待的声音,报告非常别出心裁。”他们的报告站在宏观角度去看待黎黄陂路的保护与更新,同时与法国香榭丽舍大道、英国码头区以及上海新天地等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案例横向对比,运用了SWOT分析、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等方法,最终提出“与周边历史街区的文化资源一同打包,进行整合开发,打造租界文化体验圈”的主张。
来自行管1601的徐茜希和广告学1501的顾新宇则选取了昙华林汉绣这一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和传承作为调研课题。徐茜希以汉绣的发展脉络为切入点,以汉绣的演化过程为线索,呈现了汉绣传承道路的坎坷与曲折。在结尾时,该小组提出"以艺养艺"这项务实举措,即利用手艺赚取经费并将其用于传统手艺的传承,传达出她们为传承历史文化贡献力量的信心决心。
融会贯通,术业有专攻
“大家知道为何故宫三大殿周围没有一棵树吗?统治者之所以杜绝一切有生命气息的树木的存在,是为了突出皇权的至高无上和宫殿的威严气息。同理,作为街边行道树的樟树与其古典主义、民国风格的建筑不相符合是黎黄陂路的景观体系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 来自园林1602的卢龙以故宫为例,以自己的“本行”为依托,从黎黄陂路历史文化街区的景观体系评价入手,又以华农的西北门的景观布置作为对比。“以西北门为景观中心,景观设计都围绕西北门展开,因此,无论是从学校出去,还是从西北门进,都能明显看到西北门的主体。且东面种植两棵龙柏,西面种植雪松,又使西北门有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美感与空间层次感,这才是和谐的景观建筑搭配”。在发现问题的同时,卢龙和组员们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比如运用新型造景理论、海绵城市理论(路边设置小石沟,使雨水渗透到树池)进行植物搭配,做到四时有景,三季有花。将树池,花坛,座椅相结合,节省空间,简约而不失美感。
术业有专攻,学以致用,同学们将自己的所学知识应用于现实,融会贯通。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正是开设创新性实践课程的意义所在。
现场调研,实践出真知
杨帆老师十分重视实践,她强调:”实地调研是本课程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不去实地考察历史文化街区,不去感受它的温度和脉搏,就不会有深切的体会。现场的氛围能给人以感染和启发,而这仅仅通过单纯的数据和图表难以实现。”她希望引导学生们主动实践,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知识只是躺在书本上是很容易的,但一旦轮到实践时才发现困难重重。”园艺1601余秋逸回忆道。信管1502的李慧也深有感触:“接触这门课程之前,黎黄陂路在我的脑海里都只是一个小资青年的去处;去现场调研后,我才发现这短短六百米黎黄陂路所承载的文化价值是如此厚重,也为它的保护现状而感到惋惜。作为一名大学生,应主动承担起传承历史文化的任务。”她提到,原住民一开始并没有被纳入考量,直到去实地调研才意识到这是历史文化街区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因素。“原住民是街区的主人,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中应该有特殊的话语权;同时他们也是历史文化街区生活风貌的展现者,如果一个历史文化街区想要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与原住民合作。”
法学1602班刘美玲也提到在实地调查后,她发现有一些历史建筑处于铁门紧闭、缺乏修缮的状态。内部设施老旧,像巴公房之类的建筑外表斑驳,地面的瓷砖全部破裂。她说:“这么好的东西就被埋没了,感觉非常可惜,我们应多多关注生活中的历史文化街道,尽力留住那一份珍贵的历史印迹。”
在杨帆老师的眼中,“创新”和“实践”是支撑这一课程的两大内核,“这不仅是一门研究历史文化街区的课程,更希望同学们在交流中开创新思维新视角,通过实践,将课堂上的理论认识合理应用,发掘历史文化街区中的底蕴,培养文化责任感,从而更好的去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瑰宝”。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