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人才培养 > 正文

【特别关注】是谁拨动了博士后发展的琴弦?

核心提示:历经26年的发展、进步和蜕变,博士后已经成了学校专职科研队伍的重要生力军,回顾这些年,优秀博士后及他们的导师都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我校博士后工作究竟有哪些突破?站在“双一流”建设的新起点,博士后工作将如何谋篇布局?

肇端于1991年,我校博士后设站并培养博士后,历经26年的发展、进步和蜕变,如今,博士后已经成了学校专职科研队伍的重要生力军。若干年来,博士后们秉持“博观约取磨锋利,风物长宜厚积累”的精神,兢兢业业、砥砺前行。

白加黑、五加二,博士后阶段的研究生活可谓是为伊消得人憔悴,谁能一路弦歌鼓伴!何种曼妙弦歌会拨动博士后们的追求职业发展追求的心弦?

回顾这些年,优秀博士后及他们的导师,有无数话语翻滚在心头。

心跳加速的抉择:做博士后

2015年,就读于山东农业大学的满建国跟随博导于振文院士第一次来到华农参加学术会议。而这次简单的会议却完全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满建国在这里结识了对他赏识有加的彭少兵教授。恰逢华农的小麦科研团队急需人才来注入“新活力”,在彭少兵的推荐下,他获得了这个机会。短暂的好运背后,却是科研路上的重重考验。“想要留校工作的话,必须根据学校程序先读完师资博士后!”面试后院长曹奏贵的一番话却让他“发了懵”。

师资博士后相当于两年考核期,考核的标准同副教授标准一致,十分严苛;而如若两年期满后未达到要求,一切的努力只能化为泡影。矛盾的思考、小心翼翼的抉择、细致入微的考量,所有复杂的情绪都暗藏在这短短的两分钟内。他笑称这是最让人心跳加速的两分钟。

事实证明,他顶着风险的尝试成功了。这次的“放手一搏”是他给自己的挑战,也成为了“知难而上”之路上的强大动力。

QQ图片20171215094244

QQ图片20171215094016

QQ图片20171215094044

QQ图片20171215094035

QQ图片20171215094113

而对于现已留校担任副研究员的张德林来说,坎坷和探索是科研之旅的常态。2002年本科毕业后,迷茫而不知所措的他在武汉一家生物技术公司开始了工作。但是商业世界里满斥的“开发为本”“利益至上”的理念,和他理解的科研精神相差甚远。他不由得问自己:“这样的生活是我真正想要的吗?”

彼时,独自一人的张德林总回想起在母校度过的单纯温暖的时光,“我要回到华农去!”得知殷平教授即将受聘前往华农,张德林毫不犹豫地加入殷平团队。2013年12月,他终于带着自己的热情,回到了梦想开始的地方。

和张德林一样,王茂军也是“土生土长”的华农人。“别看我现在是做科研的,大一的时候我还加入了校文艺部呢!”对他而言,过往最难忘的故事仍历历在目。

从陌生迷茫到熟悉钻研,在研究过程中,他对生物信息学逐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2013年直博方向确定时,乐于挑战自我的他毫不犹豫决定选择了这块熟悉而又陌生的领域。终于,在2017年3月7日,他的研究论文在Nature Genetics上发表,如此高质量的文章在棉花学界并不多见。2017年9月,这位顺利入选博士后创新人才计划的“娃娃脸”科学家进入博士后流动站,正式开始了华农的博士后生涯。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责任编辑:蒋朝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