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人才培养 > 正文

【特别关注】是谁拨动了博士后发展的琴弦?(3)

核心提示:历经26年的发展、进步和蜕变,博士后已经成了学校专职科研队伍的重要生力军,回顾这些年,优秀博士后及他们的导师都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我校博士后工作究竟有哪些突破?站在“双一流”建设的新起点,博士后工作将如何谋篇布局?

博观约取的思考:任重道远

这些年来,博士后流动站建设的进步,殷平都看在眼里。他初到华农时,博士后不过寥寥几人。但随着校方重视度的提高,师资博士后政策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优秀的博士后选择加入到这支队伍中。

然而最让殷平感动的是部门内浓浓的“人情味”。行政人员对“服务”有着独到的理解,将“关怀”渗透到博士后工作的方方面面。这样的人才管理战略却能更高效地解决“疑难杂症”。“归属”和“依恋”,让博士后们和华农之间的情结愈加亲密。殷平笑着说:“我和人事处博管办的肖老师任老师他们是球友,经常约博士后们踢球,在一起很乐呵的。”

除却“人文关怀”的成功,在殷平看来,流动站还应该继续“绽放光芒”。住房问题和研究所工作周期较长现象,是目前困扰博士后的两大难题。他希望学校能在“择优资助”的评估标准中考虑到学科的特殊情况。

曾在美国几所著名大学学习过的彭少兵对我国与美国博士后培养的差距有着清晰的认识。“成熟”“精简”“高效”应当是未来发展的新目标。“美国那边博士后是科研主力军,我们博士后的人数还不算太多,所以对于我们来说博士是主力军。诚如傅廷栋院士所说‘我们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和别人的博士后在拼’,实力还是不均衡的。”

QQ图片20171215094134

QQ图片20171215094121

QQ图片20171215094255

QQ图片20171215094233

谈到博士后流动站近几年的建设时,彭少兵对密集而井然的学术、文体活动表达了自己的赞许。“崇尚学术”“崇尚科研”“拒绝官本位”是他对华农科研氛围的评价。

“环顾全球,博士后在科研方面对一个学术机构的贡献作用不可小觑。”人事处副处长肖志东博士介绍到,我校目前有13个博士后流动站,基本涵盖了我校所有重点优势学科。“博士后也是国外著名高校的科技创新主力军。”在世界名校如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博士后等专职科研人员有的多达8000人。在国内普遍有一个误区,认为博士后只是一个学位,但其实是其成长为独立PI(Principal Investigator)关键训练阶段。

自2014年以来,为适应学校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我校加大工作力度推动“两手抓”:一手抓专职教师队伍规模质量提升,一手抓以博士后为重点的专职科研队伍规模质量提升。几年来,在坚持质量优先的前提下,学校加强博士后招收力度、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不断提升博士后设岗规模,目前在站人数规模已达到220余人。同时博士后人员构成结构也得到了优化,来自国内“名牌”大学,到国外研究型大学的博士进入我校流动站的比例大幅提升,外籍博士后的人数和质量也呈现好的态势。如来自埃及本哈大学的Hazem博士,通过在我校流动站工作得到很好的锻炼,顺利晋升为教授,归国后更是全力投入,促进我校与埃及学术机构之间开展中埃“一带一路”合作与交流。

博士后的学术论文产出也呈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年度在Nature子刊、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Cell Research、Plant Cell等国际权威刊物上发表的文章数十篇左右。2017年博士后作为主持人成功获批国家自科基金项目达到了42项,申报获资助率接近50%;国家博士后人才项目获批数也处于高校前列。

人力资源是学术研究发展的核心要素。学校在政策设计上促进博士后潜心科研。不定期开展的学术交流论坛让博士后们擂台比武,全方位展示和锻炼综合素质;全国性的博士后论坛在我校成功举办,既充分展示了华中农大的研究实力和优越平台,学术氛围和博士后服务举措得也到了国家和省相关管理部门的认可。在湖北省率先成立博士后联谊会,让博士后们有了家的感觉。职业发展的问题,学术研究的问题,都可以找到破解、碰撞的机会,“当他们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瓶颈时,这种跨学科的沟通可以开阔他们的思路,进行思维的碰撞,更可能实现跨学科融合。”

“我们未来的设想有两个,一是进一步营造好的学术氛围氛围,二是进一步设计激励性措施,用有竞争力的薪酬吸引有潜质的学术新星,培养更多的学术新苗。”肖志东介绍道,“让博士后们觉得在我校做科研很安心、开心,同时必须有较好的薪酬待遇解决生活的后顾之忧。这样才能实现学校流动站、博士后、合作导师团队的‘三赢’。”

跨越发展需要胆识和勇气。如何通过科学规划、科学设岗扩大博士后在站规模就是一件棘手的事情,如何充分调动三方的积极性,强化岗位聘约管理也需要不断琢磨。“我们测算,在质量提升的前提下,未来三年内将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人数提高到350人左右,同时增加设站的学科,将会有预期更多的学术成果收获。”

对我们农业院校,部分学科学术产出时间较长,科学设计博士后在站工作时间的问题也需要慎重考虑。规模扩增的同时,硬件设施如配套的专家公寓则是目前最为窘迫的难题。

“我们需要真正领会学术共同体的含义,要激发博士后、合作导师的积极性。我们又处于学校发展的命运共同体之中,学校的发展取决于每一位华中农大人的点滴贡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即培养优秀人才是学校的根本使命,我们博士后工作人员要有这种使命感,用一种精细服务的情怀去把工作做得尽善尽美。竭力让博士后研究人员在华中农大的研究经历和愉悦体验成为人生职业发展征途中华美乐章。”我们坚信,狮子山下有沃土,大家都看好这种灯火阑珊弦歌相伴,博士后奋发有为笑开颜的美好图景。

延伸阅读:【言论】人才引聚与成长的三个维度

(本文作者系学通社记者杨晨芷 胡诗慧 川竹审核人杨少波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责任编辑:蒋朝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