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建兵进行分享
学术年会现场(供图杜卓霖)
南湖网讯(通讯员陈琳琳 崔灵利)12月19日下午,植物科学技术学院院长严建兵教授受邀参加植科院学术年会特邀专家报告,与现场200多名学生分享了自己的科研之路,讲述了自己与玉米结下的不解之缘。
严建兵的报告主要从读研究生、出国、回国开展自己的独立研究这三个部分讲述他爱上玉米的过程。严建兵坦言,这是他人生中三个重要的节点,也是他人生最好的选择。严建兵说:“我读大学的时候,目标就是本科毕业后找个工作,养活自己和家人。”而改变这一目标的,就是他的老师郑用链。他说,郑老师是他们当时的“男神”,在能容纳800多人的扇形教室里,郑用琏的《分子生物学》课上总是座无虚席。一次课后,郑用琏对当时大三的他发起进入自己实验室读研的邀请,在青年湖旁的石凳上思考了一下午,严建兵决定进入实验室,开始研究玉米。
严建兵表示现在研究生面对科研不知所措的原因主要在于:一是系统性不够,掌握的是碎片化知识,没有系统地总结;二是广度不够,对自己研究领域的背景知识不够了解。他认为对待科研,要有热恋般的感觉,心中充满热爱,就会时刻关注该领域的信息。随后,他风趣地说道:“读文献,就要有‘八卦’的精神,不仅要了解这篇文章,还要了解文章背景,才能有更多的收获。”
2005年,严建兵成为了中国农业大学农学系最年轻的副教授,但他仍感到自己的思想、视野不足,于是决定出国。在康奈尔大学,他增强了英语交流的自信,锻炼了个人的意志力。在CIMMYT工作时,他与来自四十多个国家的85位International Scientists交流,体会到了文化差异,从而学会和不同国家的人沟通、合作,以及学会如何享受生活。
谈到从国外回国开展研究时,严建兵说道:“每个人要明白自己的人生价值,只有实现个人价值,才能建设伟大的国家。”他分享了做好独立研究的三种方式:创新、系统、深入。他提到,科学地提出创新问题、具有系统深入的研究能力,不纠缠于个人得失,才能与他人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在提问环节,在座的本科生、研究生踊跃提问。当被问及自己身上的何种品质让郑用琏对当时大三的他青睐有加时,严建兵回答道:“因为我每次上课坐第一排,只有积极主动,才能给别人留下好印象。”博士后孙龙清感慨道:“我过去总是不够自信,严院长的求学之路、科研之路让我深受启发——自信是向成功迈出的第一步。”
审核人:李志强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