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绘就了“十大育人”体系蓝图,笔者看来,网络育人既是“盘活”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亦是打通各大育人体系“壁垒”必不可少的环节。网络育人不是单纯的从“机器”到“机器”,而是以“匠心”暖“人心”。新时期网络育人要彰显以人为本原则,聚焦“协同、拓展、建构”,做网的文章、做人的工作,捂热育人的温度。
着力建设“聚人心”的协同体系。互联网的“合作性”“交互性”“平等性”为协同育人提供了便利与契机。应融合育才造士之力,构建“协同参与”的网络育人机制,树立“大思政”理念,联合打造网络育人“共同体”,在协力参与中统筹资源,在跨界交互中融合创新,在百花齐放中汇聚正能量。融通合作共赢之道,打造“协调共振”的网络育人平台,借鉴企业协同办公平台的思维模式,打造齐抓共管、分工协作的平台,促使各育人主体目标一致、信息共享、协调共振。融入平等交互之境,形成“协商对话”的网络话语体系,教育者应“升级”自身素质、转变话语体系,巧妙借力直播、慕课等新媒体技术,主动参与到师生平等交流、协商对话、及时互动的育人体系中,以润物无声,春风化雨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实现立德树人,促进教学相长。
着力拓展“暖人心”的文化空间。回应“互联网+”的新形势,应结合广大师生的精神文化需求,以师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把“死理”说活,把“冷话”讲热。因此,要用好信息技术,嵌入网络生活微空间,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立足师生学习工作生活需求,构建“一站式”服务模式,提供的“个性化”服务产品,建立师生课内与课外、校内和校外立体化、跨时空、零距离的网络育人空间,将网络育人嵌入师生的方方面面。要挖掘网络文化资源,开拓浸润提升新渠道,通过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校历史、感人故事、文化艺术活动等传统思想教育资源的内涵,利用信息技术将其转换开发为微电影、卡通动漫、视频等网络文化产品,丰富师生网络精神家园。要优化活动载体,构筑网上网下同心圆,充分利用手机App、VR、微信公众号等新技术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使师生在线上线下的参与和互动体验中,潜移默化的受到教育、提高觉悟、锻造品质,从而更好的凝聚师生共识,汇聚华农力量。
着力建构“贴人心”的评价制度。新时期,师生主体意识逐步觉醒,其思想状态是检验网络育人效果的核心要素。应立足时代特点,明确评价方向,在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基础上,在评价方向上,应充分把握新时期时代特点、凸显师生主体性、尊重教育主客体特点、体现正确的价值导向。要利用数据思维,优化评价体系,发挥师生智力优势,借力网络大数据,构建以师生思想状况为因变量、以网络育人各要素为自变量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指标模型,对教育过程做出有效的评价与指导,从而提升网络育人的针对性与有效性。要注重结果运用,强化示范引领,开展网络育人活动评选、创建活动,培育一批优秀的网络文化成果,推动将优秀网络文化成果纳入高校科研成果统计、列为教师职务职称评聘条件、作为师生评奖评优的依据,激发学校网络文化建设活力。
作者:本网特约评论员匡敏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