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徐发
他把带领家乡人民脱贫致富的责任扛在肩上,把汗水洒在革命老区红安县的土地上;他用真心、动真情、下真功,活跃在为渔业生产提供科技服务的第一线。马徐发,我校水产学院副教授,水产学院渔业资源与环境系教工党支部书记,这位始终葆有为民情怀的党员,用“传帮带”的方式,成为促进当地渔业发展和科技扶贫的排头兵。
传惠民政策 帮政府规划 带富民产业
作为一名党员,马徐发始终将认真学习、积极宣传、带头贯彻党的政策当作自己的使命和职责。作为“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科技人员和科技特派员特派员,他认真领会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并将其贯彻到精准扶贫,产业扶贫当中去。
红安县水产局领导班子都称呼马徐发为“老马”,他们最佩服老马的有两点:专家的智慧和农民的作风。派驻红安县后,马徐发做的第一件是便是帮助红安县水产局制定全县的水产发展规划,这是指导全县水产发展的蓝图和指导书。为了“摸清”全县情况,在持续两个月的调研中,马徐发陪同县里的工作人员“拉网式”的跑遍了11个乡镇,淌过了几十条小河沟,踏过了上百处抛荒地,来回上千公里。面对这件风里来,雨里去的苦差事,马徐发却将其视为重走红色路、继承英烈遗志、学习先贤革命和创业的大好机会。前水产局局长、现任环保局局长詹才明同志逢人便说,“马老师是个好人,对红安又有感情,不管什么时候回来,我们一定要配合他把事情做得最好。”
在规划制定阶段,池塘、水库、滩涂,水域、品种、经营方式等方面的规划他都一一参与,并将养殖求环保、品种求特色、产品求质量等先进的理念融入到规划中。规划制定后,马徐发立即投入到规划的执行当中,他帮助水产局以项目为单位逐步实施。从指导生产基地和配套设施建设、引进优质苗种、加强生产技术指导等方面入手,协助培育了20多个以渔业为主的经营主体,最终实现了红安县渔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在农林牧副渔总产值和增加值中翻番的目标。
传实用技术 帮龙头企业 带致富新路
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马徐发是单位的业务骨干。他瞄准水产养殖产业发展,着力完善和推广实用技术,帮助行业一线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在技术扶贫的道路上始终发挥着一名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红安县中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大宗淡水鱼养殖的农业企业,养殖规模上千亩,是当地的龙头企业和产业扶贫基地。但是因为缺乏资金,不懂技术,公司发展上面临着诸多困难。在实地调研后,马徐发为公司的发展开出处方。他提出,大规模的大宗淡水鱼养殖应当走健康养殖之路,在兼顾产量和品质中提高效益。为了帮助解决资金问题,马徐发从指导基础建设、填写项目申报书、编制项目实施方案和预算、登门向相关部门汇报等各方面着手,全程帮助公司从湖北省、黄冈市和红安县申请到80多万元资金和物资。在此基础上,他在公司开展了黄颡鱼、黑尾鲌、异育银鲫等新养殖对象健康养殖技术的推广应用,并全程跟踪服务,在鱼种选择与放养、饲料投喂、水质调控、鱼病防控、成鱼捕捞等方面予以指导。公司发展起来后,吸纳了该村真正贫困的农户劳动力利用农闲时节参与到基地的生产活动中,18个贫困户平均每人年增收6000多元;同时还带动了该村两个贫困户开展水产养殖,年增收超过万元。
在他和其他科技特派员的努力下,该县具有规模产量的水产品和特色品种种类数分别增加了12个和8个,产品结构日趋合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显著,产业活力不断增强。
传实干精神 帮父老乡亲 带求富气象
作为一个从贫困农民家庭中走出来的人,马徐发多年来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作风。他的这种实干精神贯穿到扶贫工作中,也感召着身处贫困的父老乡亲们。
红安县华家河镇陈河村的胡荣杰文化程度不高,几十年专心守着山下几亩薄田养家糊口,马徐发在回乡服务时认识了他,鼓励他利用抛荒的山地发展综合种养。在做完规划后亲自开车带他到华中农业大学实验猪场挑选种猪和猪仔,并提供养殖资料和联系本村养猪能手为其指导,勤奋好学的老胡也成长为当地小有名气的老板。去年得知与猪场相连的一口山塘水质过肥需要处理后,马徐发冒着夜雨在南湖边的池塘里捞取3蛇皮袋水葫芦,当夜驱车送回红安,并传授禽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的最新方法以及利用滤食性鱼类控制山塘水质的技术,如今老胡取得猪鱼双丰收。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派驻期间,他以红安县的塘头库边为家,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在蛙声一片的夏晚,或者清风徐来的秋晨,在红安县鱼池狭窄的塘埂上,仔细地察看鱼虾活动情况;在月黑风高的子夜,或者月明星稀的黎明,驾着车行驶在武汉和红安之间;撸起袖子在池塘里踩着微凉的烂泥抓鱼,或者顶着火辣的烈日劳作。这些都已经成为马徐发生活的常态,也改变了当地干部、农民“等靠要”的心态,他用自己的实干扶起了干群的脱贫之志。
马徐发还带领由他指导的两名青年教师和十几位研究生,投身于为“三区”渔业科技发展和渔业增收致富做好服务的工作中,并带领所在支部与红安县水产局开展了结对共建活动。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科技扶贫的工作中。马徐发说:“我对红安县每位渔民每条鱼的感情,与对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每位学生的感情一样深厚,这是我长年累月在两地奔波的源动力。”